(一)
有一天,几个朋友正聊着关于“近香不香”那档子事,忽然话题转到离身边几十公里的好地方竟没去过。说的便是颇具名气的“沙溪水库”和与它毗邻的云顶山“三安界碑”。
接下来自然顺理成章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自驾出发,不带行李,当天往返。好久没有这样果断过,实际上好些事完全可以不用刻意去设计,不用精心去铺垫,偶遇机会偶然为之,即时发挥即刻生效,不失时机亦不留遗憾。
沙溪水库建于20世纪60年代。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我们的老前辈们目光长远,重视基础设施,兴修农业水利。他们那一代人勒紧裤腰,拼尽全力,为的是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打下一个旱涝保收的人间天堂。
听说当年建水库用的是“人海战术”,自带铁锹铁锤铁钎,锄头扁担畚箕,还是义务劳动,自愿参与。十里八村,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一起,战天斗地,那场面现在想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听闻现在有人对过去的这段艰苦岁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狂热和躁动,甚至是“吃饱了撑着”。如此妄言怎不叫那些过来人伤心。做人要有公正的历史观,没有老一辈的赴汤蹈火,哪来如今的太平日子?没有老一辈的筚路蓝缕,哪来如今的丰衣足食?
(二)
说来很巧,我们的车子盘旋上山,山路崎岖蜿蜒,到达库区的“森林湖畔”时,车内的“导航小姐”忽然甜甜地说:“你们今天过了这么多弯道,从此便是一路坦途!”真没想到,电子导航竟然如此温情脉脉、善解人意,也太治愈了。
中午,我们一车四人就在“森林湖畔”用餐,白米饭、三菜一汤。难得经营者为这方土地起了个如此雅致的名字。“森林湖畔”位于整个沙溪水库的后半段,环顾四周,山势平缓温文尔雅,坡上小草绿而不杂,林中树木繁多却不过分密实。
这时候,我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穷乡僻壤,山野旮旯,居然藏有宏大意境,卧有迤逦风光。记得十几年前我去过一趟新疆天池,惊叹那里天之蓝、山之黛、林之绿、水之澈,觉得世上恐只此一村别无二店。岂知今日我的邻乡山坳里,也有千娇百媚赛过天仙的壮美风物,其亲水姿容与天山天池别无二致。
此时正值秋季,天气冷暖宜人。因为山不高坡不陡,浅水处绿草如茵,清澈见底,我们索性赤脚探入水中,与鱼儿嬉戏,与蜻蜓点头。
不知怎的我居然生出些许愁绪:这般宝地美得可人,美得清纯,美得腼腆。本来沉睡的美人,是我们现代人把她吵醒了。你看这绵绵湖畔,一眼望去,有吊廊木桥,有卵石小径,有民宿秋千,有自助烧烤,有自搭露营。如此一来,山坡热闹了,水面泛黄了,空气浑浊了,竟不能用一句“有得有失”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三)
我们此趟短途旅行还有最后一程,就是到云顶山看“三安界碑”。从沙溪水库的“森林湖畔”驱车前往云顶屋脊,我们在群峰中穿梭而过,走了个不太规则的半圆形,一路观景,一路赏翠。
云顶山海拔1175米,因终年云雾缭绕而得此雅号,上书“第一峰”三个雄浑大字。层峦叠嶂中铺满杜鹃花海,姹紫嫣红,蔚为壮观。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立石点”是南安、同安和安溪的交汇处,唤作“三安界碑”,游人到此,有一脚踏三安之妙。“胸怀白鹭仙洲里,身寄青鸟翔云中”,人们到了这里,终于遂了“向山海许愿,在云顶见面”的心中愿景。
到达云顶,还有个意外收获,就是全镜头无障碍多维度观赏用于风力发电的大型风车。今日置身“云顶”,得以真正领略“风车群”雄浑伟岸的不凡英姿。风电是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听说风车每转一圈可生产两度电。阳光明媚、微风习习中,几十上百的风车矗立各处崇山峻岭,空中风叶转动,坡上绿浪翻卷,夕阳余晖把这一幕渲染得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半天的旅行只是走马观花。回来的路上,一车人皆感意犹未尽。比如沙溪水库的大堤,比如云顶的卫星景点,比如夜里的风车倩影,都没看过更没看够。再会了,一路走来的这一片山山水水。
来源:泉州通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