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消逝的行业】漫话走担打铁

2022-10-31 10:49:59   来源:   


作者:廖榕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炼铁、炼钢和用锻造工艺制造铁器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铸铁冶炼技术,接着很快又发明了利用柔化退火制造锻铸铁和炼钢术。至汉代,锻铁和锻钢的技术已经普通应用。由此可见,“打铁”是一门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制造工艺。在漫长的农耕时代,经营打铁的店铺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城镇、农村,为人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各种器具。打铁,是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1 (7).jpg

在闽南农村,则有一种以流动形式为农民服务的打铁匠3人组合,他们肩挑打铁工具,常年走乡串巷,为农民打造和修理铁制的农具和生活器具。这种形式,有别于固定的打铁店铺“开店”,称为“走担”,即挑着铁担游走乡村的意思。从事这种“走担打铁”行业的,大多是地少人多的山区农民,单纯依靠农业收入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选择这么一种游乡串巷、居无定所、寒暑不移的艰辛的谋生方式。

现在已经无从稽考这种以“走担”形式流动打铁的谋生手段始于何时了。笔者曾在南安市仑苍镇的园美村做过调查,被访问的对象有自称连续三代人从事走担打铁的,时间追溯到清末民初。

全国打铁行业奉祀的祖师是李老君,认他是打铁的开山始祖,可以证明我国铸铁锻铁始于春秋时期。闽南走担打铁的从业人员,则奉唐朝的开国功臣尉迟恭为行业神。大概他们认为,这位打过铁的黑面将军,死后被封为门神到处为祠宇宫庙看门,有这样的门神作行业神保护,出门就有一种安全的感觉。

据调查,开店打铁大都是家庭式的,从业人员由家庭成员组成。这种家庭作坊,家庭成员人人都可以成为工人,甚至有的家庭兄弟都是头手师傅,可以轮流司炉掌钳当头手。走担打铁则不同,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形式和严密的职务分工。

走担打铁是一种师徒3人的完美组合,缺一不可。这个组合由师傅牵头组成,师傅就是铁担的担主,他的手下有2名副手,一为“大锤”,一为“师仔”。这个组合赖以谋生的工具,称为“铁担”。铁担包括可移动的风柜(即风箱)、支撑风柜的“箱仔”、铁炉、大锤、小锤、铁钳、錾子、钳桶,还有棉被铺盖、锅碗瓢盆生活用品等。“铁担”的所有这些家当,全部是这个被称为“师傅”的担主投资建置的。

1 (1).jpg

1 (2).jpg

1 (5).jpg

“师傅”和“大锤”“师仔”的关系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大锤”和“师仔”加入这个劳动关系时,除了携带自己的衣服及毛巾、牙刷外,不需要带任何工具,也不要交任何费用。

这个劳动组合的劳动报酬有个传统的分配方式,则铁担在经营期间,扣除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包括三餐伙食及成员生小病医疗费用,如:感冒、中暑等),盈利部分按担主(即师傅)5成、“大锤”3成、“师仔”2成分配。也有刚入行的“新师仔”,第一年的利润分成略低于2成。

这个工资结构比例,是和职责分工、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挂钩的。对铁担组合的成员职责的分工,详细到技术职务以及生活细则。

作业的分工为:师傅司火掌钳,锻件在炉中火候达到了,即用铁钳把锻件钳出在铁砧上,用小锤点击示意“大锤”对锻件进行锤打。“大锤”则在师傅小锤的示意下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对锻件锻打。“师仔”负责挖一个小“炭窟”,用赤脚在窟中搅和泥浆和木炭,叫做“踏炭”。“踏炭”是个苦活,寒冷的冬天也得赤脚在冰冷的泥浆中踩炭,不能取巧。木炭经过均匀混合泥浆后用爪篱捞出,干湿必须适当。至1960年代,用煤炭代替木炭作打铁燃料,才没有“踏炭”这一道工序。

不但在生产劳动的岗位上有严格分工,甚至日常行为及生活细则都有一套完整的规定。铁担移动乡村,师傅的“担头”是一头风柜和“箱仔”,一头是三脚铁砧。大锤的“担头”是铁炉、钳桶及各种铁钳、铁锤。师仔的“担头”则是棉被铺盖、米油食品和燃料(木炭或煤炭)。有一句行业熟语,叫做“打铁不论父和子,每人都有一担仔”。这是铁律,即使是师傅自己的亲儿子当“师仔”,也要严格按此分工执行,不讲情面。

师傅的担头最重要,一头是铁砧,铁砧由3脚木柱、6块铁件构成,代表三十六天罡;另一头是风柜和箱仔,由72块木料制成,代表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源自古人对星宿的崇拜,它原指北斗七星附近的108颗从星,后来被道教认为是108位天神的化身。师傅的铁担由“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组成,寓意有天神保护,出行平安。

1 (3).jpg

走担打铁的劳动关系组合,没有合同文书,是一种口头承诺的契约关系,一般在每年农历的“尾牙”期间决定。合同期限为一年。大锤是师傅的技术助手,必须是身体强壮,技术娴熟。好的“大锤”,是师傅的得力徒弟,有学艺意向,师傅也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可以确定为传承技艺的师徒关系,期限3年。3年期满,师傅认为他已经掌握全套技术,就给予打造一副铁炉,赠送铁钳、铁锤等全套工具,宣告期满出师。“师仔”实际上是最初级的徒工,其中不乏十四、五岁的童工,一般合同期限也是为一年,一年以后另议。好的“师仔”,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转岗升为“大锤”。

铁担在一个村庄的作业时间长短,视业务情况而定,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不等,转移地方称为“徙担”。“徙担”都在清晨进行,提早起床,各自收拾自己的担头,向预先定好的目的地出发。到达一个新的村庄后,选择村庄的中心点,借用空地“停担”,立即开始各自的工作:师傅支起炉灶生火,师仔拾柴做早饭,大锤趁着大清早农民还未上山下田之际,走乡串巷吆喝着“搭锄头哦”等口号招揽生意。收揽了废旧的锄头、菜刀等铁件返回铁担住地,师徒三人才一起吃早饭,然后开始作业。在师傅、大锤作业期间,师仔则上街买米、买菜,采购木炭或煤炭,还要为师傅洗衣服。一切都按部就班,各司其职,既紧张又艰苦。

1 (6).jpg

傍晚时分,一天劳作完成。大锤必须把做完的工件送到农户手中,经主人验收后收取修理费(俗称“工钱”)。师仔则忙着做饭。待大锤送货收款回来后,3人才一起吃晚饭。

入夜,借用无人居住的祠堂、祖厝、宫庙住宿。大锤和师仔铺好草席铺盖,师徒3人席地而卧,寒冷的冬季则向当地农民借一捆稻草铺地作为床垫,铁担转移他乡时送还主人。

打铁人夜晚睡眠也是有一套规矩的,这套规矩等同于法律,是不准改变的。比如,地铺方位走向,草席必须向着大门垂直摆放。铁担备有蚊帐,东西南北四方各置帐钉一枚,有些地方没有蚊子,不需张挂蚊帐,这4枚帐钉也要象征性地钉在墙上,表示地有四维,睡得安稳。师傅和大锤头朝内,脚向外而睡,师仔则夹在2人之中,头朝门外,脚向内而睡。支撑风柜的“箱仔”,里面是装有钱的,必须放置于师傅的枕边。这些讲究,都源于出门人在外对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

每晚入睡之前,还有一个程序,叫“算账”。大锤向师傅缴交当天的收入,师仔向师傅报销当天买菜、买米、买炭等开支,收支相抵后盈余的钱叫“进账”,记载在小小的本子上,每日结存的,现金由师傅保管。“算账”的过程是公开的,每日“进账”多少三个人都清楚明白,心里有底。民国时期通货膨胀,什么“关金”、“法币”等钞票都不值钱,打铁人称一万元或十万元为“一股棍”,解放后则称人民币一百元为“一股棍”。支撑风柜的那个梯形箱仔,抽屉是用来装钱的,还设置有一个暗屉,叫做“暗章”。为安全起见,每积累到“一股棍”,则设法把零票换成大面额钞票,收入“暗章”,叫做“落章”。不断有钱“落章”就是业务好,是大家都很高兴的事。这个“暗章”装置是隐藏的,不是打铁行内的人不知道。

1 (4).jpg

走担打铁的业务是制造和维修双兼的,特别是维修业务最受农民欢迎。师傅为用钝了的各种铁耙、锄头等农具,或者菜刀、锅铲等厨房用品,添铁加钢,重新淬火,修旧如新,经济实惠。

然而,走担打铁人这种借破宫庙、旧祖厝栖身,等同于餐风宿露的流动生涯,他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却遭到某些人的歧视。在这些人眼中,走担打铁人类似叫化子乞丐。走担打铁人在艰辛的流动生涯中,学会了忍让和自卫,他们创造了一种行业黑话,可以在生份人在场的环境下,互相传递信息,进行保密对话。这套行业黑话称为“打铁癖”,只在走担打铁的圈子里流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种专事打造或修理铁耙的铁担,从广东省的大埔县进入闽南。受大埔同行的启发,闽南的走担打铁行业也分化成“专工搭耙”和“搭锄头”两种专业。铁耙属于大件铁农具,锄头属于小件铁农具,专业分工,有利于提高工效和产品质量。

铁担在流动过程中,如果遇到同行,则先到的一方应主动邀请另一方联合作业,称为“合担”。“合担”期间,二担铁担所收揽的业务都是联营的,每晚“算账”时统一报账,在联营期间的“进账”属二担共有。随着流动路程的变更,到合适的地方分开,各自选择去向。终止二担联营叫做“拆担”,即拆散分开的意思,“拆担”前将联营期间共同的“进账”对开分配,各得50%。走担打铁这种“合担”形式,是偶然在同一地方相遇时避免业务纷争的解决方案,是走担打铁人信守的规矩。

走担打铁人一旦入行就吃苦终生,尽管生活艰苦,收入微薄,但一代代打铁人却始终忠诚地执行自己的职业操守,诚实做手艺,不挣昧心钱。“文化大革命”期间,英都镇霞溪村的一组走担打铁在漳州市郊区农村谋生,当地两大派别的“群众组织”发生武斗,其中一派武斗队要这位师傅打造20支长枪头。这位师傅说,走担打铁是为农民造农具,不为兄弟自相残杀造刀枪,婉言拒绝,当夜12点多,铁担3人收拾工具逃出该村,连夜翻山越岭步行回南安。

有一个规矩,可以证明走担打铁人世代信守只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不打造杀人的器械。不论是新打造菜刀还是修理菜刀,送成品上门时必须先向主人要一块生萝卜或生地瓜插在刀刃上,然后把刀递给主人。这个规矩寓意:我为你打造的这把菜刀,仅仅是厨房的工具,是为你的生活服务的,不要作为他用。

实行改革开放的上世纪80年代,闽南人勇为改革开放之先,新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走担打铁的从业人员纷纷改行,从事各种新的行业。至1990年代,走担打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消逝的行业。如今,这已成为爷爷辈老人们给孙子讲述的故事了。

2022.10.26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