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溪整治工程德政碑
英溪发源于云顶山,在坂头与从芹山发源的另一支流汇合,流经当溪进入秋芦,一路向东贯穿英都平原,在仑苍镇与安溪玉田交界的英溪口注入晋江西溪。干流全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51平方公里。千百年来,汩汩的英溪水,哺育了一代代勤劳勇敢的英都儿女,浇灌了美丽富饶的沃野良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英都文化,是英都人民的母亲河。
宋元明清,英溪河运繁荣,英都的茶叶、丝绸,赖此发运泉州港,梯航万国,海上丝路东端于斯发祥。
英溪不但以丰富的水利资源惠泽一方,还以优美的生态环境名闻遐迩。但由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致使自然环境遭受严重伤害。1997年5月7日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水灾,洪波荡尽民山、霞溪两村数百亩良田,荣星坝头、民山西坑、霞溪塔尾共一百多幢房屋被夷为平地,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在2006年的泉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来自英都的人民代表,向大会呈交整治英溪的提案。霞溪、民山两村率先投入人力、财力,启动整治英溪工程,疏浚河道,加固堤防。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把英溪整治列入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后又追补为省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中央增投项目。项目的内容为实施堤防工程建设及河道清淤,提高河道两岸防洪标准和河道行洪能力,并结合防洪工程美化两岸环境,建设清水绿岸景观。2012年9月,第一期整治工程方案获省水电厅、财政厅批复同意实施。工程内容为,综合治理西湖河段以下的河道4.8公里,堤防总长7276.92米,按20年一遇的标准设防,以4级堤防设计,新建堤防5432.83米,加高堤防1387.59米,河道清淤840米。2013年2月16日正式开工,共完成土方16.262万立方米,砌石3.941万平方米(砌面),清淤泥、沙、石1.89万平方米(溪面),疏浚河道8公里。总投资人民币296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776万元,英都镇自筹1184万元。之后,镇党委、政府及相关村委会社会集资,又筹措1000多万元,自董林桥至霞溪桥进行沿溪的护栏、绿化及休闲步道等配套建设,并新建拦溪水坝8座,恢复溪水清澈长流之生态。由董林桥上溯至西峰桥河段的第二期整治工程,也随后启动。
英溪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这次整治工程,彰显伟大祖国经济繁荣的昌明盛世,展示时代文明的科学发展精神,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千年夙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关注英都民生的德政工程。立碑以垂后世。
中共南安市英都镇民山村委员会
南安市英都镇民山村民委员会
二〇二二年仲秋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