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民俗探源】为什么六月廿四要敬雷公?

2022-07-22 14:30:51   来源:   


作者:榕光


1 (1).jpg

(道教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画像)

农历六月廿四日,是我国传统的雷神诞辰日,俗称“雷公诞”,各地叫法略有不同,在闽南农村,则称为“雷公生日”。

雷神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现有传统节日中最古老的节日之一,有几千年的传承和嬗变过程。本人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虽然并不是很全面,但可以略知“雷公神”的形成和崇拜的起源、传承和不断普及的来龙去脉。

在古代的神话里和民间的传说中,雷神不只一个,但最有名是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相传在上古时代雷泽(今属山东省菏泽市)一带,有条雷河,古代华胥国人民,就聚居在雷河两岸。那时有一个人叫雷神,当他不顺心时,雷河上就浊浪滚滚,汹涌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时,河水更猛烈。人们没有办法,华胥国有个华胥姑娘就去找雷神评理,她的胆大和直率,感动了雷神,雷神要求华胥姑娘嫁给他。为了华胥国的安危,华胥姑娘答应嫁给了雷神。一年以后,华胥姑娘给雷神生了个儿子,雷神非常高兴,脾气也越来越好,从此雷神只在农时节气打雷闪电,行云布雨。于是雷河两岸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个神话故事可以证明,雷神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于雷电的自然崇拜。因为当气候变化异常时,晴朗的天空会突然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雷电有时会击毁树木,击丧人畜。使人们认为天上有神在发怒,从而产生神秘和恐惧之感,形成了对其敬仰和膜拜之心。这就形成了雷神的崇拜,后来雷神的形象也从单纯的自然神逐渐转变成具有复杂社会职能的神。

雷神敬仰崇拜之形成是个复杂的形成过程,但使之体系化则应该归功于中华道教。在道教的神仙体系中,雷部的最高神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明史·礼志四》:“雷声普化天尊者,道教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灵宫祭”。由此可见,明朝的官方显然承认了道教关于雷神仙系统的“合法性”,皇帝在每年的“雷神诞辰”遣官到庙祭祀,明显是个“法定节日”了。上行下效,“雷公诞”得以在民间普遍推广。

据《历代神仙通鉴》,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神。“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

这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复杂的完整神仙体系。天尊在道教神仙是最高级别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所有雷神的总称。他手下有掌管着“三十六内院中司、东西华台、玄馆妙阁、四府六院及诸各司,各分曹局”,神职众多,俨然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神仙“执法体系”。随时听从普化天尊的调遣。

关于雷神的形象,《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有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这种形象是半人半兽形,人们认为雷声在天,而龙亦飞腾于天,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便会有雷雨;又将其腰间想象有一鼓,鼓发雷声。后来雷神的形象进一步变化。

直到明清时代,雷神的形象才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大概为《集说诠真》一书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可见雷神此时最明显的特征是猴脸、尖嘴,所以民间有“雷公脸”、“雷公嘴”的说法。闽南民间则称“雷公鸡母嘴”。

雷神信仰崇拜是古代农耕社会时,我们的先人对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充满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所形成的。它发祥于民间,又经道教的加以系统和规范化,并且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提倡。但雷神崇拜能够历久不衰,有其较深层次的原因和理由,不能简单地斥之为“盲目崇拜”。

其一,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古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知是模糊的,神秘的,对大自然无比威力造成的灾难产生恐惧感,从而认为大自然的各种行为都有神在指挥,各种关于大自然信仰的神仙应运而生,如风神、雨神、雷神、水神等等都是,这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人们期望这些神能够庇佑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该刮风就刮风,该下雨就下雨,该打雷就打雷。人类把这些良好的愿望都寄托这些神灵身上,这就有了自然神的崇拜。每年为这些神灵举行“圣诞”,就是表达人类诉求的一种方式。农民在这方面的要求尤为迫切,“风调雨顺”是农民数千年来向大自然诉求的永恒主题。我们可以从闽南现存的一些有关于雷的农谚,来看农民对雷神的信仰的现实性。农谚说,“未惊蛰先响雷,会四十九日乌”。又说,“雷打秋,晚稻成柴秋”。还有,“十月雷,师公和尚吃甲肥肥肥”。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表示春天即将到来,春雷响动,万物复苏。未进入惊蛰节气就响雷,这是不正常的,会发生“四十九日乌”的不良天气。“乌”是闽南语“黑”的意思,“四十九日乌”就是发生49天阴雨天气,阴天水冷,不利春耕。“雷打秋”,是指如果在“立秋”节气这一天打雷了。夏种季节如果雷雨多,雷阵雨会使田水温度升高,不利于刚插的晚稻秧苗返青,甚至有的枯死了,就像“柴秋”。“柴秋”是晒干了的马尾松树枝,红红的,以前是农民的烧火做饭的燃料。农历十月以后已进入冬令,按正常规律是没有打雷了。如果十月打雷,这说明这个冬季有特殊的暖冬现象,各种传染病都较容易发生。以替民众“消灾祈福”为职业的道士、僧人生意就好起来了,所以都吃得肥肥胖胖的。以上所例举的三种关于雷所预示的气象,都是农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对雷神的崇拜就是祈祷雷神能够符合人意,庇佑农民的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这种朴素的愿望代代传承,一方面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重大自然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农谚有一定的准确性,才能够取得农民的信服。笔者认为,这些农谚是否科学,有待气象专家研究、探索,但以笔者的观察还是有很高的信服度的,基本准确。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观察气象的智慧结晶吧!

其二,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是提倡向善,并有一套因果报应的理论学说。长期以来,人生在世作恶多端必然受到鬼神惩罚的理论是深入人心的。雷公发威了会炸伤或炸死人,让他来作为上苍惩处多行不义作恶多端的人的执行者是再妥当不过的了。所以民间有“作恶多端必遭五雷轰顶”的说法,这也是人民强烈要求惩处恶人的一种良好愿望。笔者认为,由这种良好愿望产生的对雷神的敬畏之心,是一种规劝、警戒之心,看似迷信,但还是很值得提倡的。法律虽严,总有些漏洞。但是“神鉴昭昭”,却让你无处可逃。反腐中抓到的那么多贪官,他们有的曾经参与制订法律,有的就是在执行法律,明知犯罪,但为什么还敢贪,就是因为他们神不怕鬼不怕。如果他们还认为有鬼神惩罚,谁还敢贪?!虽然这些贪官没有被雷打死,但其下场足以儆戒世人。许多古典小说及戏曲都有关于坏人遭雷击的描写。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在他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许多雷神惩处罪恶的故事,有雷击奸佞、雷击不孝之子、雷击残害妇女的坏人等等。都是以劝喻人们向善以免遭上苍惩罚为主旨的。行文至此,必须声明,在突发自然灾害中确有人不幸被雷击中,笔者并非说这些人生前就一定有作恶,但“作恶多端被五雷轰顶”这一说法是足以警戒世人的。尽管直至今天科学发达,已经能够解析雷电现象,但雷神崇拜仍然持续。由对大自然的敬畏,延伸到对正义的敬畏,这就是雷神这一特殊信仰的崇拜历久不衰的原因吧。

六月廿四日做“雷公诞”的民俗全国各地都有,但据笔者了解,南方较为普遍。江浙一带,有的道教宫观祀有雷公神像,“雷公诞”这一天道士诵经祈求合境平安。有的地方甚至在这一天信女们戒斋素食,以表诚心。闽南农村做“雷公生”比较简单,因为六月廿四正值农忙时节。都在厅堂设供桌为雷公祝寿,供品有“小三牲”及鲜果,但绝对不许有鸡,因为雷公长得不好看,脸上长得一副“鸡母嘴”。还有供“糖粿”、“甜豆汤”的。这类甜食是夏令食品,“雷公诞”正值夏收夏种农忙季节,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挥汗如雨,吃喝些甜食也是一种适应季节的饮食调节,这些供品供雷神之后人们就可分享了。

1 (3).jpg

(民间奉祀的“雷公”塑像)

1 (2).jpg

(民间奉祀的“雷公”塑像)


【特别提示:本文是民俗专家榕光老师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