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话说钦赐举人

2022-01-24 15:56:17   来源:   


作者:榕光

最近,南安市英都镇英东村大园前祖祠重建落成。新落成的祖祠大厅悬挂着复原的“钦赐举人”牌匾,这“钦赐举人”是怎么一回事?

微信图片_20220124160349.jpg


一、钦赐举人的由来

中国古代科举有秀才、举人、进士三步阶梯。考中了进士就是科举道路的结束,步入仕途的开始。

但是,中举人以后,如果不再参加会试考进士,也是有当官机会的,虽然不是担任正职,但也有人通过中举后被聘任县级教谕、训导或补缺其他县级工作岗位,然后逐步晋升的。根据族谱记载,南安英都有个洪奕懿(字求仲),他在清康熙壬子科(1672)中式第三十八名举人,先授福清县教谕,后升迁汀州府学教授,转任福州府学教授,擢升广东省会同县知县,后来官至刑部侍郎。侍郎这个官在明代是三品,而在清代是从二品的高官了。

当然,洪奕懿只是个案,毕竟少之又少。大部分举人如果直接去当官,大多只能去应聘训导、教谕之类的文职官员,也是县级行政编制的。即使没当官,举人入县衙面见知县也不必站着,可以坐着与知县议事。举人经常去县衙,可以从中了解人事的欠缺,随时可以应聘补缺。所以,中了举人是很风光的事。开宗祠大门鸣铳告祖先,竖立旗杆,宴请宗亲。了解了这些,你就会明白范进中举为什么会那么激动甚至发疯了。

然而举人并不是那么容易考中的,有的人穷其一生精力最终未能上榜,抱憾终生。在县学或府学读书的学生统称“童生”。童生在参加乡试之前,必须先经过“院试”,考取者才是“生员”,俗称“秀才”。考中了“秀才”就等于拿到了参加乡试的“准考证”。大比之年试院门前出出入入的童生,既有英俊少年,也有耄耋老翁,只要你院试未被考取,到八、九十岁仍然被称为“童生”。

为了体现尊重知识,鼓励天下士子发愤攻书,力争上进,乾隆年间就规定“凡年七十以上会试落第者,予司业、编、检、学正等头衔,乡试年老诸生,赐举人副榜”(《清史稿三·文科》),这就是钦赐举人之肇始。各省可在乡试发榜后对屡试不中而又矢志不渝坚持连续参加科举的老年童生中德才兼备者,由典试官(主考官)、视学官(省学政)题名举荐报奏朝廷,皇帝恩赏授予“钦赐举人”。至嘉庆十七年(1812),礼部规定对老生恩赏的年龄递加十岁,即年届八十为钦赐副榜举人,年届九十为钦赐正榜举人。但是这一规定标准太苛刻,实际上能达到规定者少之又少,于是到道光年间又放宽政策,规定凡曾经应试“三场完竣”(即每场9天考试自始至终)一律具奏恩赏。这实际上是恢复了原来70岁以上钦赐副榜举人、80岁以上钦赐正榜举人的规定。至咸丰皇帝登基,礼部发文各省并规定,以后各省学政在乡试发榜后奏请恩赏年老诸生时可将落榜老童生何年入学(指县学、府学)何年捐监(通过“捐”钱进入国子监读书),何年参加乡试,现年几岁等等详细登记造册,送礼部报奏圣上。还规定,年老士子在获得恩赏举人资格后,次年可和中式举人一样具有同等资格赴京参加会试。

640.webp.jpg

(《清史稿·选举志》)

实际上在七、八十岁以后获得钦赐举人的年老士子,身体健康情况已经很难承受赴京会试的舟车劳顿之苦了。因此,多数钦赐举人只能在县学或府学任教谕、训导等职,也有的甚至无法去县学任职司教,则安排在基层发挥余热协助政府工作。

我曾在“百度”网上看过一条报道,清咸丰元年(1851)浙江兰溪县的80岁老生范大柄,历嘉庆、道光二朝屡试不中,终被恩赏“钦赐举人”,本可委以县学教职,但因其“年力已衰”难以胜任,浙江督抚乃补职范大柄为“乡约”(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政府的司法办主任),协助基层政府工作。范大柄虽然年迈,却不负科名,后来他在兰溪县特大旱灾中不辞劳苦步行到县衙反映灾情,知县委任其全面负责本乡赈灾工作,他深入了解灾情,公平分配赈灾粮食。他还和退休回乡的官员组成“耆英会”,倡导崇尚仁义礼智,乐善好施,形成良好的乡风民俗制度。

二、英都的钦赐举人

大园前祖祠在重建过程中,乡亲们从一份民国初年手抄的本宗家谱中,找到翁山洪氏十八世洪光安咸丰二年获得恩赏“钦赐举人”的记载,我经过调查访问,查证历史,一段沉淀了多年的往事终于重新浮出水面。

640.webp (1).jpg

(大园前宗亲收藏的手抄族谱)

分居大园前的翁山洪氏宗亲十七世洪文冉,生于乾隆庚申年(1740),卒于乾隆戊申年(1788),享年49岁。洪文冉虽然寿命不长,却传有4男,长光请,次光九,三光安,四光条。洪文冉是个勤奋的农民,吃苦耐劳,勤耕田亩。他在家有积余后致力于二件大事,一是增置田产以遗子孙,二是送儿子读书习文,以期长进。可惜天不假年,洪文冉因劳累过度,49岁终其一生。继室谢氏承夫志茹苦含辛撑持家计,发展家业。她对前任林氏所生4男视如己出,督促他们读书。二子洪光九后来弃文习武,三子洪光安专心攻书,中秀才后参加乡试屡试不中,但毫不气馁,虽屡战屡败而愈败愈勇,终于在咸丰二年(1852)恩科乡试获得皇帝恩赏“钦赐举人”。其时,洪光安已经80岁了。

据传说,洪光安本是聪敏的读书人,为什么屡试不中呢?原来,清朝一直坚持用“八股文”进行科举考试,“八股文”最大的弊端就是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束缚读书人思想的自由发挥,致使有些人具有真才实学而在考试中发挥不出来,名落孙山。洪光安可能就是属于这一类。道光十四年(1834),年已62岁的洪光安参加道光甲午科(1834)福建乡试,落榜。但他的文章却被道光十二年“道光皇帝五十万寿”恩科状元、奉旨典试福建的吴钟骏看中,吴钟骏不愧为状元出身的主考官,他慧眼识珠,从洪光安的试卷中发现潜质,为洪光安落第婉惜。事有凑巧,18年后的咸丰二年(1852),80岁的洪光安在经历了数次挫折后,又到福州应试咸丰登基后次年的壬子恩科乡试,再次落榜。时从浙江学台转任视学福建的吴钟骏从落榜名单中发现洪光安,于是按规定将洪光安出生年月、历次参考经历题名造册具奏朝廷,圣上恩赏洪光安为钦赐正榜举人。吴钟骏惜才,看洪光安健康状况很好,亲自提名洪光安任南安县训导(从七品),执教县学,教书育人。此时,洪光安的父亲洪文冉早已谢世,依例貤赠“文林郎”,继母谢氏尚在,例封“太孺人”。

洪光安到任南安县学,果然不负吴钟骏所望,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三年届满退休,回乡过着耕读传家的日子,依然不改初衷,孜孜不倦教诲后生勤学奋进。

洪光安一生坚韧不拔励志追求知识、追求进步,至老不休,堪称古代知识分子“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的典型。他那顽强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代,流泽子孙。

洪光安获恩赏钦赐举人的史实,在1943年洪恭树编纂的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的文献中也有收录。该文献记载,“光安,字奠于,咸丰壬子年钦赐举人”。又载,“文富,贡生,咸丰乙卯钦赐举人副榜”。由此可知,英都古代共出有2位钦赐举人,都在清朝的咸丰年间。

640.webp (2).jpg

(洪恭树编印的翁山文献中关于钦赐举人的记载)

又据《翁山谱志》主编洪瑞生先生的考证,洪文富,字子教,号钦斋,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洪鹏上是乾隆己酉科(1789)举人,历任长乐县训导、漳浦县教谕。文富本人是嘉庆丁丑科(1817)贡生。

据传,洪文富70岁被恩赏钦赐副榜举人以后,立志继承父业,教书育人,在洋顶建书房,设馆学,号为“树阳学馆”,因其门前有一条水渠,以石板桥为道,故被俗称“桥头书房”。这所书房培养了许多启蒙学生,至今树阳一脉子弟依然浓浓书香代代相传,人才辈出。

2022.1.24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