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良山村史村情四十问(之四)

2020-10-30 14:33:58   来源:   

(31)近年来创办的龙山书舍,有什么功能?

龙山书舍,是集家风家训馆、百姓书房、文化讲堂为一体的良山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也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开展文化活动的基地。家风家训馆展示历代先贤的经典家训名言和家风故事,是泉州市首批市级家训馆之一。百姓书房现在藏书6000册,并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设施齐全,荣获南安市首批三星级书房。文化讲堂经常聘请文化名家、讲师举行专题讲座,是南安市理论宣讲示范点。

(32)传说洪承畴的母亲在素月孤洲隐居,是真的吗?

不是真的,完全是无中生有。

洪承畴归顺清廷以后,洪母傅氏继续居住在泉州洪府,直到顺治九年因病逝世。传说中的洪承畴归顺清廷后,洪母买舟在素月孤洲隐居,“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还穿起大红嫁衣,痛骂洪承畴不忠,说自己也要改嫁了等等等等,都是戏剧和演义为了贬斥洪承畴而虚构的情节,完全没有历史事实。洪母自从洪承畴在明朝当官以后,就在泉州居住了,她没有到过素月孤洲,下库溪岸那么峻峭,现代的青年人要下去尚且不方便,更何况傅氏是裹足的小脚女人!倒是书法家洪承畯曾经在这里游尝吟啸,才使素月孤洲成为有浓厚文化气息的风景区。

(33)霞美自然村每年正月举行的“迎郡主妈”是怎么一回事?

洪承畴的孙子洪奕沔,他娶的妻子是满洲亲王的女儿,汉语称为“郡主”。

时洪承畴的夫人住在泉州,她一直想见这位满洲格格,多次修书赴京,命孙子偕孙媳一同回泉州省亲,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传说聪明的格格为了安慰祖母,就在京城请工匠按她的模样雕了一尊木像,送到泉州。祖母大喜,把木雕像供在厅堂让人观仰。老夫人逝世之后,这尊木雕像被作为“郡主妈”而神化了,由居住泉州的洪氏后人供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高举反段护法旗帜支持孙中山北伐的靖国军营长洪汝复,组织洪氏乡亲用大鼓吹将这尊神像迎回英都,成为享祀一方的和平女神。这是泉州地区目前唯一的一尊民间信仰崇拜的满族女性神祗。

图片15.png

元宵节“闹灯迎郡主妈”活动缘起于民国初年。洪氏宗亲认为,当年郡主住在京师,每年上元之夜,必然出宫赏灯,与民同乐。于是他们就选择在元宵节晚上举行游灯活动,把郡主妈神像抬出来巡游乡里,以示纪念,这一活动,彰显了民族团结、中华一统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这就是霞美元宵节游灯迎郡主妈的来历。

(34)洪承畴纪念园的御制碑,有什么来历?

清顺治九年(1652),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在泉州逝世,终年80岁。当时洪承畴在朝任秘书院大学士,消息传来,洪承畴立即向顺治皇帝申请回乡守制,殡葬母亲,顺治帝以内院公务繁忙,且虽然天下局势稍定,但西南又见战事端倪为由,不予准许。乃钦命福建布政司使胡升猷前往泉州谕祭。并恩准葬银500两作为治丧费用,由福建巡抚从当年应上缴给工部的钱银中先行支付。顺治九年八月, 洪母傅氏在泉州出殡。作为钦差大臣的胡升猷在祭奠仪式上宣读顺治皇帝的《谕祭文》。顺治皇帝还准许把他的谕祭文刻石立碑于洪母的墓道,这就是“ 谕祭碑”。又因该碑是皇帝准许建造的,故又称“御制碑”。

洪母的墓在当时的晋江县三十三都对山赤涂乡(今属泉州市鲤城区金龙街道办事处赤涂村)。立在墓前的御制碑毁于1958年。幸而碑文1944年被洪恭树主持编辑的文献集《翁山洪氏族谱序》 一书收录,得以传世。2005年洪承畴的宗亲复建洪承畴故居时,将具有文献意义的“谕祭碑”复制立于纪念园中。谕祭文评价洪承畴是“兴朝良佐” “开国鸿勋”。

 QQ图片20201030143715.png

▲左:谕祭碑,右:洪承畴立像

(35)华侨洪恭兰对故乡有什么贡献?

洪恭兰是新加坡南安华侨界的著名侨领,他多次获得马来西亚的“拿督斯里”封号和新加坡政府的BBM勋章。他一直很关心家乡宗亲的生产、生活,并慷慨捐资建设家乡的各项事业。1960年代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从香港给坂埔宗亲寄大米、面粉和食用油。改革开放以后,他二次回英都,了解家乡事业发展的欠缺,陆续对教育、卫生及公共事业贡献不少。他捐建南安一中恭兰楼,又独资捐建英都中心小学教学楼一幢,教室16间;捐建英都良山小学教室5间,教师宿舍10间;捐建英都中心卫生院病房一幢及供水设施;捐建英都良山村卫生所、良山村办公楼,带头倡议并与印尼侨亲合资捐建英都华侨大厦;捐资修建顶点金祖祠;发动新加坡及印尼侨亲集资重建闽南古刹“云从古室”等。

(36)华侨洪恩惠为什么会独资捐建恩惠中学?

洪恩惠年轻时离开坂埔,1987年,阔别故乡59年的他首次回乡,发现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常感动,表示愿意捐建一座自来水厂。面对如此关心故乡发展的老华侨,镇领导坦言相告,现在家乡最迫切的问题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南安三中的初中年段已经人满为患,并且入学人数逐年增长,急需建设一所初级中学,洪恩惠详细询问了生源情况及拟建学校的规模,痛快地答应了。他激动地说:“恩惠这辈子对故乡没什么贡献,就捐建一所中学留给后代人读书吧!”

这所中学共耗资人民币将近500万,全部由洪恩惠独资捐献,是英都华侨一次性捐款最多的一笔。1989年秋建成投入使用,解决了当时坂头、仕林、西峰、良山、石山、龙江等村小学生升初中的入学问题,加速了英都镇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

(37)华侨洪桂林为什么独资捐建“垵后巷祀公宫”?

山仔旅居印尼的华侨洪桂林,改革开放后多次回乡探亲,他发现,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宗祠、寺庙大都修复或重建了。唯有一处名为“垵后巷”的民俗信仰神庙受冷落,依然是“土间土壁”,简陋不堪。见此情形,他于1998年独资人民币3万元,重建“垵后巷祀公宫”。

原来,洪桂林的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女,洪桂林小时候多次听母亲说过,垵后巷奉祀的“圣公妈”英灵显赫,非常灵验。洪桂林是有文化的人,他知道这座地名叫“垵后巷”的神庙,奉祀的是明朝嘉靖年间在英都抗倭寇牺牲的周壮士。他认为,为抵御外侮侵犯而牺牲的人,应该永远奉为尊神。他说:“一切皆可改变,唯有爱国精神不能丢。”他还说:“这里的香火应该传承下去,这里的香火旺就是爱国的精神旺。”

洪桂林还参与捐建南安三中印华楼、英都中心小学国兴楼及捐资重建云从古室。

(38)除洪恭兰、洪恩惠、洪桂林之外,良山华侨对英都建设还有什么贡献?

为家乡建设作贡献是良山华侨的光荣传统。

1946年英都创办私立南英中学,印尼的椰城翁山社发动捐助教学仪器和图书。那时侵犯印尼的日本鬼子刚刚投降,百废待兴,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积极捐款。

1956年,印尼椰城翁山社为南安三中捐建新教室2间。同年,印尼、马来西亚华侨联合捐建英都医院。良山华侨都积极参与捐建。

1975年,印尼椰城翁山社捐建英都医院手术室。良山华侨踊跃参与捐款。

还有,1958年,山仔华侨洪恭秧发起合股在英都投资建设英都影剧院,在英都人民公社的赞助下,1959年开业,这是当年南安最早的6所民办戏院之一。

(39)洪承畴官封“武英殿大学士”,这是个什么职务?

洪承畴归顺清廷之后,入内院佐理机务,协助清廷制订治国方略,典章制度。受命招抚江南,经略西南,为国家统一和安定起了很大作用。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改内院制为殿阁制,设三殿三阁。洪承畴正在经略西南,被授武英殿的大学士,是武英殿的首辅,正一品官衔,等于是之前的宰相(清朝官制不设宰相),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副总理。此时洪承畴66岁。

(40)辛亥革命时,良山有人为泉州光复而牺牲,是真的吗?

是真的。

他名叫洪东齐,字清江。是坂埔杨厝人。1910年他20岁,毕业于福建法政学堂,在泉州加入同盟会,并在革命党人创办的泉州西隅学堂担任教师,参加民主革命。1911年5月,同盟会在清源山秘密召开会议,组建武装队伍,洪东齐正式成为泉州同盟会革命军的武装战士。之后,安海、福州、厦门等地相继传来光复的消息,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各地清军纷纷倒戈。泉州府的清军统带唐万胜迫于形势,阳奉阴违对革命党人的策反表示归顺,泉州风平浪静地举行个升旗仪式,就宣告光复了。然而唐万胜背后勾结土匪武装围攻惠安县城,群众向泉州方面告急。革命党人立即开会,决定派洪东齐、张赐福(平和人)、贺祝尧(泉州人)3人,由施雨苍带队,前往军火库取枪械弹药,阳奉阴违的唐万胜策划了军火库爆炸,洪东齐和他的战友张赐福、贺祝尧当场牺牲,施雨苍重伤。洪东齐牺牲时21岁。遗体安葬在清源山教会公墓,神位入祀福建辛亥革命忠烈祠。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