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章回体中篇传奇故事】吴国乡传奇(完整版之一)

2019-10-30 14:41:10   来源:   

作者:廖榕光 吴达生

IMG_2198.JPG

(仑苍衙内吴国乡故居)


第一章 少年才俊

公元1755年,清朝乾隆二十年,在南安二十七都的仑美乡(即今南安市仑苍镇仑苍村衙内)的一户普通农家,随着“哇哇”的婴儿哭声,一个男孩诞生了。时值初冬傍晚,父亲吴飞升望着当门远方的笔架山,正红霞满天,蔚为奇观,欣喜异常,给新生的儿子取名国乡。“国乡”两字取自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名篇《岳阳楼记》“去国怀乡”之句,取其不管去到那里,都不能忘记家乡之意。显然,这位吴老先生对新生的儿子充满期待。

吴飞升是儒生出身,妻子也出身诗礼人家,粗通诗词。他们自幼就教国乡读《千家诗》。吴国乡自幼聪慧过人,又十分勤奋,上书塾时,过目成诵,在乡里出了名,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1571389599184649.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国乡每天上学来往都要经过墩坂垟,垟中建有榨糖的糖铺,他经常和伙伴们在那里逗留玩耍。

深秋时节,金风拂面,对面封山的一片枫林,经霜凌落,漫山红遍,远远看去,如云如霞,非常壮观。糖铺的老板也姓吴,粗通文墨,他对这些本家子侄很是喜欢,尤其听说国乡很聪明,有意试一试他的才华。这天,他看到吴国乡和他的同窗伙伴放学又来到糖铺,便捧出刚刚烹炼的香喷喷的红糖,放在桌上,对大家说:“孩子们,今天我要看看你们作对子的知识学得怎么样,做得好赏红糖,任随你们吃个够,学不好今后休想再来糖铺喧哗”。此时已近中午,国乡和他的伙伴们早已肚子饥饿,眼巴巴望着桌上的红糖,口水都要流下来。糖铺老板指着英溪畔的翠竹和古苍寨上的青松说道:“先以竹和松为首字做个对子”。吴国乡笑着说:“这容易!马上就有:

竹影侵溪疑凤驭,  

松声度岭隐龙吟”。

老板一听后,心中非常诧异。暗想,这孩子小小年纪,竟能化用英都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午风度岭兼花至,暮雨侵溪带鸟飞”的诗句来做对子,“侵溪”“度岭”二词化用得天衣无缝,不禁暗暗称奇。他举头看到对面高大峻峭的龙湖山(又称壶山)层峦叠翠,松风呼啸,想了一会儿,便又出题道:

“风回壶谷,湖动声喧如啸虎”。

吴国乡暗自思忖,这出句乍看平常,实是暗藏玄机,里面的“壶、湖、虎”三字同音韵,着实不太好对。沉思片刻,突然仰头看到远处封山的景色,灵机一动,便对道:

“霜染封山,枫红叶落似飞蜂”。

用里面的“封、枫、蜂”与之应对,老板听后,抚掌大笑夸道:“妙!妙!果然是神童!”

糖铺老板兑现了诺言,取出了红糖让大家吃了个够。然后又请吴国乡为糖铺书写一对春联。吴国乡连称不敢班门弄斧,推辞再三,但老板真心诚意,说道:“快要过年了,今年糖铺的春联就用你写的喽!”无奈只得要来纸笔,根据古人留下的“两辗榨成甘露汁,四锅烹出白沙金”的糖铺联,一挥而就。虽然略带稚气,但毕竟铁画银钩,刚劲有力。在场观看的人都拍手称赞。

第二章 初露锋芒

春去秋来,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已到了乾隆三十四年,吴国乡已经是十五岁的翩翩少年了。这期间,他经过乡村私塾启蒙,又到县学进修,学业大有长进,顺利地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取得生员资格,就是“秀才”。

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吴国乡已经35岁了。立秋将至,三年一届的省试在即。一天大早,吴飞升夫妇把国乡叫到跟前,说道:“儿啊,你年已长成,学业也有成就,如今秋闱将至,你应该去求取更大的功名,方不负这几年发愤攻读也”。国乡双膝跪下禀告双亲:“我家耕读继世,儒素家风相延,其乐融融。儿愿躬耕垄亩,朝夕奉侍双亲”。父亲道:“汝已是满腹经纶,岂可埋没于乡野,理应报效国家,才不负祖先期望”。吴国乡只得遵从双亲之命,赴省城参加乡试。

邻里乡亲听说吴国乡将赴省试,这是全乡第一人,都来相送,热情地勉励,预祝成功。吴国乡为表示不负众望,当众摆开文房四宝,在纸上写下:

欲破龙门三月浪,

更传桂阙九秋香。

这是吴国乡对这次赴试志在必得的宣示:若要在阳春三月跳龙门(明年春天京城会试),肯定要在桂香飘香的金秋时节给大家报告好消息(今年秋闱一定要取胜)。众人一看,果然充满信心,且文采飞扬,不同凡响,都说“此科必中无疑”!

1571467382883657.jpg

举人牌(图片来源于网络)

1571467382112170.jpg

考举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赴试途中,与各地秀才童生结伴而行。吴国乡发现,同行并非都是品学兼优之士,其中不乏轻浮狂妄之徒。搭渡过江之时,听其中一位童生在船上夸夸其谈地说:“我沿途看到许多新造坟墓,墓碑皆写‘显考’,既然有那么多的‘显考’都逝世了,我们此科稳中了”。此言令人啼笑皆非,国乡并不与之理论。倒是划船的艄公忍不住了,听这个不学无术之徒信口开河,胡言乱语,非常不悦。暗想,这个秀才大概是用钱买的,如果这种人也会中举,岂不是活活气死孔子公。便说:“众位先生我们来对个对子吧,我出上联:广东广西广何广?” 闽南语讲话的“讲”与广东广西的“广”同音,这上联发泄了艄公对那位“七讲八讲”夸口“稳中”的童生之讽刺。上联既出,竟无人对出,艄公示意吴国乡试试,只见国乡拱手对曰:“知府知县知同知”。艄公大喜,对国乡说:“这位公子对得不错,愿你此科一举成名”。

果然,吴国乡夺得己酉科第十五名举人。

第三章 诗酒林泉

吴国乡省城中举归来,自有一番忙碌。叩谢祖先,亲朋庆贺。热闹过后,人们都关心着吴国乡是准备明年春天上京会试,还是就去当个县级教谕、训导之类的县级学官。但吴国乡却好像无动于衷,他另有一番打算,收拾书剑行囊,拜别双亲出行。

他走到园美渡头,搭渡过了西溪,行过大宇,直上封山。时际深秋,一场小雨带来丝丝凉意。日照下的枫树林,风中摇曳的凤尾草,坡上骑牛的牧童,山中砍柴的樵夫,构成一幅天然的秋光农桑图。见此美景,吴国乡不禁口占一绝:

几间茅屋碧峰围,

数亩蔬园豆菽肥。

闲伴诗书抚古曲,

旋沽美酒赏云归。

从诗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吴国乡,已经把此地当成自己耕读的家园了。

原来,吴国乡此行并非游历山水,而是想在僻壤山乡一边设馆授徒,教书育人,一边农耕樵唱,诗酒林泉,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此地属于南安的二十六都,土名蕉坑乡。山高林密,远离尘嚣,恍如与世隔绝。热情的乡民听说吴举人要来此设馆教书,欣喜万分,很快就准备就绪,从此山乡有了琅琅书声。

1571644394123935.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国乡就这样在这好似“世外桃源”的深山里享受着耕读生涯的乐趣,自号“梅南”“墨痴”,边教书边务农樵,以美丽的大自然陶冶性情。他在这期间写的一首诗,颇能表明心迹:

山水清居自盎然,

闲云野鹤梦如仙。

文韬武略终归土,

富贵功名本在天。

对酒狂歌方是饮,

品茶论道却成禅。

倦来寻隙随时睡,

幽静林泉不要钱。

他还把明朝沈应很著名的一首诗中“诗留画意王摩诘,船载书声米舍人”的句子写成对联,挂在学馆墙上,表达了他对先贤王维、米芾的仰慕,同时也是勉励学生勤奋攻书,将来成为家国有用之材。

自从吴国乡在蕉坑设馆育人,乡民好学成风,人才相继而出。而这期间,也是吴国乡著作最丰富的阶段,著有《梅南诗稿》《梅南律赋》《墨痴难咏》《砚北绀朱》《赤水元朱》等诗词文集。

一晃过了三年,已近初冬的一天上午,父亲吴飞升前来看望儿子。说道,“儿啊,明年又是大比之年,春闱在即。为父今天特为此事而来。古人云,明伦莫大于忠孝。汝满腹诗书,乡试举人,理应胸怀大志,忠君报国,尽己之力匡扶社稷,难道你忘记了当年‘欲破龙门三月浪’的豪言了吗?这可是你对乡亲们掷地有声的诺言啊!难道你就打算在此隐居林泉,终老一生吗?如果这样,非但对不起养育你成长的父母,也有违乡亲期望。如今国运当兴,圣上求贤,汝当不负吾望”。一席话说得吴国乡无言以答,回禀道:“谨遵父命,当即准备赴京会试”。遂告别蕉坑父老乡亲启程回乡。蕉坑村民一路相送,依依惜别。

第四章 佛子心肠

公元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的春天,吴国乡京城会试,以优秀成绩名列二甲第五十五名,赐进士出身,授山西直隶州隰州大宁县知县,兼署蒲县知县事(“署”是代理暂缺官员的职务)。衣锦还乡,举族欢腾。吴飞升择吉日杀猪宰羊,领国乡亲诣祠堂拜祖,昭告列祖列宗,鸣铳三声庆贺。又在祖厝设宴,答谢父老乡亲。诸事完毕,吴国乡启程赴任。这时吴国乡39岁。

1571723756793979.jpg

(吴国乡中进士后挂在祖厝大厅的牌匾)

临行之际,拜别高堂。吴国乡发现,母亲闷闷不乐,似有重重心事,乃小心翼翼请问:“孩儿今日启程赴任,未知母亲还有何教示?儿看母亲似有不悦,故孩儿斗胆乞问其详”。母亲这才开言道:“儿啊,汝中了进士,又被授为二个县的父母官,责任如天大。为娘想,居官免不了断案,汝掌握生杀大权,须谨慎细察,切莫轻率断案,误杀贤良。为娘正是为此耽心也。”原来吴母出身诗礼之家,每月初一、十五在家吃斋念佛,心地善良,她是为吴国乡的重任担忧呢!吴国乡连忙双膝跪下叩头禀告:“阿母放心,儿当尽忠报国,竭力为民,谨慎断案,决不会滥杀无辜”。吴母道:“但愿如此。汝必牢记为娘三句话:一曰勤政爱民;二曰清廉守正;三曰慎思办案,千万不要枉杀无辜”。吴国乡指天发誓,吴母才放心让儿赴任。

吴国乡一行昼行夜宿,翻越千山万水,历一个多月才到达任所。当时隰州正经历一场暴雨,大宁、蒲县山洪暴发,房屋、良田被冲毁无数,有的灾民流离失所。面对如此严峻灾情,吴国乡顾不上长途舟车劳顿,立即投入组织救灾,疏浚河道,修复民居,并连夜上书朝廷,奏请拨赈灾钱粮发放灾民,还捐出自己的薪俸用于救灾,灾民无不感恩戴德。

洪灾过后,农桑正待恢复,又是一场蝗灾到来。猖獗的蝗虫成群结阵吞噬庄稼,农夫叫苦连天。吴国乡亲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捕杀飞蝗,夜以继日奋战。又奖励农民多多饲养家禽,将所捉蝗虫喂养鸡鸭,不但扑灭了蝗灾,虫口夺粮,还借此发展了农家饲养家禽,增加收入,大宁县的鸡肉美食自此闻名。

吴国乡到任伊始就政声斐然,远近闻名,人民纷纷称他是“菩萨再世,佛子心肠”。

第五章 智破命案

吴国乡上任不久,就接到一件疑案。一天清早,他正在后堂收阅公事,忽听有人在门外击鼓,知有要案,立即传话升堂。只见堂前跪着一位三十来岁男子,揪着一位妇女连声喊冤。国乡问道:“今日并非三、六、九放告日,你有什么冤情贸然击鼓,须知王法无情,若状告不实者从严处置”。那人自称姓赵名皮二,家住本县南门外赵家庄。“只因堂弟赵凡外出做小生意,昨晚回家,不料被其妻林氏暗害,特将她捉拿来送官究办。望青天大老爷明镜高悬,为民伸冤”。国乡又问:“你的堂兄被她杀害,可有证据?尸首现在何处?”

赵皮二答道:“恶妇因奸杀人,谋害丈夫,又藏匿尸首。老爷若对她施以严刑,她自然招供”。国乡又问那妇女:“你姓甚名谁,为何谋害丈夫?”那妇女虽然见官心存敬畏,却能从容回答老爷审问。“老爷容禀,民妇姓林名清颖,配夫赵凡,一向恪守妇道,夫妇相敬如宾,绝无谋害丈夫之事。若说昨夜丈夫回家,民妇实未见面。唯有今晨发现妆台上有银两若干,民妇心生诧异,当下即向婆婆禀告。如此而已,望青天老爷明察”。林氏口供不长,却心神不慌,条理清楚。

吴国乡思忖,赵皮二所告并无干证,而林氏对答从容,不似作案之人。提堂口供有县丞记录,命当事人画押在案,赵皮二、林氏各取保听侯传唤,宣布退堂。

退堂之后,吴国乡反复思忖,赵皮二告林氏谋害丈夫并无证据,赵凡死未见尸,此案十分蹊跷,疑窦丛生。乃命手下私察暗访,希望能够查出蛛丝马迹,方可升堂再审。不料明查暗访十余天,毫无进展。人命关天,吴国乡破案心切,决意微服私访。

这一天,吴国乡穿了百姓服装,肩负褡裢,手里举着写有“麻衣神相”的幌子,俨然一副相命先生模样,在南门外小街优哉游哉转来转去。晌午时分,腹中饥饿,见前面有“杏花村”酒肆,径直走入店中,就在墙角一方桌旁坐下。原来此席已有一人落座,正独自一人饮闷酒,见有相命先生同席,只是抬头一瞥,继续低头闷闷独酌。此人年纪约五十开外,一副憨厚朴实模样子,只是心事重重,眉头不展。吴国乡也叫了一壶白酒,边饮边问道:“兄台一人独酌,眉头不展,胸中必有难解心事”。那人见对面这位相命先生,操着外地口音,气宇不凡,乃告道:“实不相瞒,我确有难解之事”。吴国乡见状,再添一壶酒,又叫了小菜,两人边饮边谈,酒至数巡,那人竟将心中隐藏之事和盘托出,倾心相告。

原来此人名叫赵山,因在赵皮二店中做伙计,又是同姓,人们都称他为“赵三”。两天前他奉主子差遣,出差办事,回来得晚,路过南门郊外的一座荒冢山坡。赵三性本善良,胆子又小,黑夜路过乱葬岗本来就胆战心惊,不料在朦胧中看到前方竟有一人手抡开山大锄,正在疯狂砍杀另外一人。赵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这疯狂杀人者正是他的老板赵皮二。赵三吓得魂飞魄散,不敢挪动半步。又见赵皮二将尸体拖入一座废弃坟墓圹中,连那大锄一起用乱石堆砌封闭在墓中,收拾停当方才离去。赵三回家后一夜未睡,连日来眼皮乱跳,心神不宁,故而独自前来借酒浇愁。赵三把当晚所见过程讲完,拱手请问吴国乡:“我自当夜见此情景以后,夜不能寐,夕不能歺,不知如何是好?”吴国乡道:“吾观汝印堂发黑,晦气缠身,运带伤官。如不当机决断,终身无宁日”。赵三请问该如何决断,国乡道:“芒刺在背,骨鲠在喉,岂能安生。为今之计,汝应立即报官,使恶人受到严惩,使好人的冤魂得到超生,汝自然无烦恼忧愁”。赵三许以次日即往县衙报官,二人拱手作别。

次日,吴国乡传令升堂,三班衙役威武肃立,主薄、县丞笔墨伺候。当堂命衙役拘传赵皮二、林氏到案,赵三早已在大门外听候传唤。赵皮二并不知事已败露,上堂叩头请问:“老爷,未知小民所告案情审了如何?”吴国乡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现在就叫汝听听案情如何!”传赵三上堂。那赵三见堂上审案老爷正是前日偶遇的“相命先生”,初进公堂的紧张情绪一下子平和了,乃将当夜在乱葬岗所见之事从头到尾一一诉明。赵皮二大惊失色,但还想巧言抵赖,吴国乡怒道,“证人已经在此,汝休想抵赖。两边刑具如山,你若坦白招供,免受皮肉之苦。何去何从,汝须自己把握,休怪本官言之不预”。赵皮二只得如实招供。

原来,赵皮二早就觊觎林氏美色,欲图谋不轨却屡遭林氏拒绝,怀恨在心,打听到赵凡当晚回家,早在门外等候,假装好意约其饮酒,赵凡信以为真,把随身银两匆匆拿回家中,然后随赵皮二去饮酒。赵凡入家门时林氏正在厨房忙事,全然不知丈夫回家。赵皮二将赵凡灌醉后,即带他到郊外荒冢山坡实施谋害,本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谁料被赵三全部看在眼中。

当下吴国乡命赵三带路,领仵作前往乱葬岗开墓验尸,凶器大锄也在,吴国乡让赵皮二现场指认,主薄记录仵作尸检报告及赵皮二口供,赵皮二画押在案。

吴国乡令县丞将案件详情写成文书连带一干人口供笔录上报隰州正堂,等候上司批示判决。

不日,上司批复,认为案情清楚,赵皮二残害无辜,手段残忍,可判死刑。吴国乡依大清律例判处赵皮二死刑,又呈报上司复核批准,秋后斩决。

吴国乡智破命案,老百姓称他是“包公再世”。之后,他处理积讼,断案无数,百姓咸服。自此大宁县民风归正,数月之内“囹圄空虚,门无讼迹”,老百姓过着祥和的生活。

第六章 全节尽孝

乾隆五十九年,吴国乡受命担任山西省乡试的“同考试官第一名”(即:第一副考试官),他慧眼识英才,为朝廷选拔进贡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有来自汾州府的刘肇基,后来官至知府。

就在吴国乡在省城典试人才之际,大宁县出了一条人命案。九月的一天,正逢大宁赶集,斯时秋收结束,一年农事已毕,小小的县城,街上商贾、农樵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城东小街,靠近薪炭集市,樵夫负薪叫卖,特别拥挤。此时,一位樵夫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松木干薪匆匆赶集,不料在人多拥挤之处受行人挤蹭,后头柴捆突然脱落,挑柴的尖头扁担因惯性力霎时间飞起弹向前方,正好击中一位行人的囟门脑盖,那人应声倒下,鲜血从脑盖流出,顿时一命呜呼。

东门闹市出了人命,马上有地保控制卖薪樵夫,更有热心人立即到县堂击鼓报案。县丞一面差人速往省城报禀老爷,一面领主薄、衙役、仵作等人赶往现场。仵作验明尸首,系钝器击伤囟门,伤口二寸,出血甚多,业已毙命。主薄记录在案。县丞初审那樵夫,樵夫供认伤害人命,画押在案。于是,县丞命取棺木将死者尸首入殓,樵夫收监听审。

157191020044839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国乡回县堂审阅了案卷,心想,此系偶发事件,并非有意杀伤人命,与图谋不轨故意行凶杀人者性质不同,心存怜悯,立即提堂亲审。案犯押到公堂,吴国乡发问:“下跪案犯是何姓名,家住何方?你与死者有何仇怨,竟起杀人之念?”这问话明明是向那人提醒。那人禀告道:“小民姓郑,单名平。家住东门外岭下乡,世以农樵为业。我与死者并无仇恨。他确是被小民所害”。吴大人又问:“你可知蓄意行凶杀人是大罪,朝廷律例规定严惩?”那郑平禀道:“回老爷,自古杀人偿命,今日我无话可说”。吴国乡思忖,此人真是头脑只有一条筋,老爷分明怜悯汝无端受罪,你却脑不开窍,简直是冥顽不化,口供记录在案,无可救药了。长叹一声,“罢罢罢”!叫主薄认真与他核对口供,画押归档。

那无辜死者是秀才出身,且又是独子,家人数次含泪告状,请求早日判决郑平死刑,务必杀人偿命。吴国乡耐心安抚逝者家属:“依照大清律例,本官已将案情审结上报,量刑由知州、府尹裁定,生杀大权在上司”。

不料此案报到隰州,知州审核后即令判处死刑,公事下达到大宁,已是腊月。吴国乡含泪拟了判决文书报批,上司也快,马上批示“斩立决”。时已届年关,死刑犯不得越冬,必在年内执行。吴国乡身为朝廷命官,王命在身不敢怠慢,吩咐给死囚郑平吃了“长生面”,即押赴刑场,与上司派来的监斩官一起监斩。午时三刻,吴国乡一声令下,只见刽子手鬼头刀猛力一砍,一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吴国乡一时头晕目眩,几欲昏厥,一言不发,上轿回衙。

监斩归来,吴国乡回想赴任之际母亲的耽忧,如今枉杀无辜,果然被母亲不幸言中,痛切万分。想起当年在母亲面前指天发誓,如今竟违背誓言,无力解救一位罪不该死的犯人,还亲自监斩,这与枉杀无辜何异!不断深深自责,整日忧心忡忡,不能自拔。多少夜辗转反侧,认为非全节尽孝无以解脱,勉强过了新年,立遗书安排后事,诀别娇妻陈氏,千恩万谢拜托抚养四男一女成人。写毕吞金自尽,其时正是乾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二月初二日,享年四十一岁。吴公归天之时正是辰时,春雷大震,大雨滂沱,众人惊骇不已。大宁百姓当日就得知吴大人清早逝世,纷纷争传“天鼓大鸣,是迎接吴大人忠魂升天也”!

吴国乡任知县二年,身后竟无积蓄,无力运柩还乡。隰州知州报奏朝廷,皇上悯其忠勤廉节,准拨山西库银赐葬,晓谕灵柩还乡沿途所经州、县驿站好生接待,军民为灵柩过境提供方便,不得刁难。灵柩出了山西,取京杭大运河水路南下,至杭州弃舟登陆,换灵輀上路。杭州知府拦车设坛路祭,挥泪送行。吴国乡的门生、正在京城参加会试的刘肇基,闻恩师逝世,悲恸万分,撰挽诗曰:

共说梅英日映魁,人琴一去未曾回。

才名首出南宫選,品望高儗月旦裁。

帝里无家成蝶梦,灵輀有泪动猿哀。

忠魂驾鹤归何处,应与修文入夜台。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