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午后的阳光少了正午的烈,多了几分温暖。我心里满是慌乱,差点就坐不上前往英都福田公益的班车。当我气喘吁吁坐下时,我忽然想起之前,也曾有一群人这样翻山越岭,为年少的我送来温暖。
我被分配到洪玉珍阿姨这一组,她是一位笑容能 瞬间抚平人心中褶皱的长辈。集合签到后,她走过来, 亲切地拍拍我的肩,说:“今天,我给你当导游。 ”
这份“导游词”,无关风景,直指人心。

左:洪玉珍 右:陈加如
我们按照名单,穿梭于城镇的肌理与褶皱之中。 大米与学习文具是沉重的行囊,更是通往一扇扇沉默 之门的钥匙。门后,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怯生生 或故作成熟的脸。有的孩子,父母的坐标已永远定格 在墓碑上,他们的世界只剩下爷爷奶奶佝偻的屋檐;有的,父母的意识迷失在精神的迷雾里,守护他们的,依然是那两副风烛残年的肩膀;还有的,一场大病便掏空了一个家所有的积蓄与欢颜,他们寄居在亲戚的家中,像一株被临时移栽的植物。

希望,却偏偏从这贫瘠的土壤里,倔强地探出头来。组长在一个小男孩家里,高兴地向我展示她手机 里的照片——那是孩子用无数微小积木块搭建的宏伟 城堡,和各种模型,斑斓、精密,仿佛是他用想象力对抗现实而筑起的堡垒。还有一个孩子,成绩从中游一路逆袭,冲上了六百多分的高分。
听着这些,我的心被一种复杂的情感牵住,那不仅仅是同情,更是一种近乎战栗的共鸣。因为在这条颠簸的助学路上,我每一步,都踩在自己昨天的影子上。
我的故事,是刻在生命起点的一道疤。两个月大时,还没记清母亲的脸她就离开了;六岁那年,父亲也像一阵风,消散于命运的拐角。小学三年级,一场大病又来势汹汹,试图将我彻底击垮。是我的爷爷奶奶,用他们被岁月压弯的脊梁,为我撑起了最后一片不至于坍塌的天空。还有伯父伯母,他们的关爱像零星却珍贵的雨滴,落在我几近干涸的心田。
而洪阿姨他们,这群穿着公益马甲的人,就是那时照进我生命里的,第一束毫无保留的光。他们每个月都会如期而至,像虔诚的信守。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助学金,更是“你可以读下去,我们会支持着你”的坚定信念。他们用温暖的手掌轻拍我的头,用朴素却有力的话语一遍遍开导我、鼓励我。那些光,并未瞬间改变生活的窘迫,却一寸一寸地,焙热了我几乎冰封的内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并未彻底将我遗忘。
如今,我也长大了。曾经那个躲在爷爷奶奶身后, 接受捐赠与鼓励的瘦弱小女孩,今天终于能挺直脊 梁,穿上这象征传承的红色马甲。当我把沉甸甸的助学金递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小朋友的手中,当把文具放在一个眼神与我当年一般无二的小女孩面前时,时光在那一刻仿佛完成了某种神圣的闭环。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志愿活动,这是我对自己过往的一次庄重回访,是光的续写。我曾是被照亮的那一个,而今,我擎着这微弱却炽热的火种,走向下一个需要被看见的角落。
洪阿姨看着我眼里有笑意。她懂,我们都懂—— 这条路上,没有永远的受助者,只有一个个醒来后,便决心去点亮下一个长夜的,守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