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诗文选萃】洪宗洲:堂哥的平凡人生

2025-06-18 08:39:29   来源:   

作者:洪宗洲

这几天家乡下了倾盆大雨,暴涨的英溪水裹挟着岁月的呜咽,滚滚向东流。浑浊的浪花冲刷着河床,却冲不散我刻在骨子里的思念——那是关于堂哥洪和杰的点点滴滴。我俩年龄相差30多岁,论辈分,他既是我血脉相连的兄长,也是我成长路上的守护者。他在我生命的扉页上烙下永不褪色的温暖印记。如今,他虽然化作天边的云彩,可当我想起他来,往昔的画面便一一呈现眼前,每帧都浸透了思念与泪水。

微信图片_20250618083444.jpg

堂哥的人生,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奋斗史。生于赤贫之家,幼年丧父的惊雷早早劈碎了他的童年。农业社的泥土地里,他弯着腰插秧割麦,脊背被烈日灼成古铜色;饲养棚里,他不顾恶臭照料牲畜,双手布满被草料划出的血痕;陡峭的山路上,他扛着比人还高的柴草踉跄前行。犹记,英都粮站里,他咬着牙扛起百斤粮袋,肩膀肿得连衣服都无法脱下;昏暗的小店里,他从子夜摇动手摇搅面车,直到晨光刺破黑夜。那些疲惫到极致的深夜,我曾撞见他蜷缩在灶台边打盹,手里还攥着未熄灭的烟——原来这个“不知疲倦的变形金刚”,也会在四下无人时,对着摇曳的油煤灯偷偷抹泪。可天一亮,他又会挺着佝偻的脊背,把所有苦难担当,继续奋斗拼搏。

解放初期,他守在英仑公路边的一间搅面小店里,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每天天刚放亮时,他便在店铺里昏黄的油煤灯忙碌起来,那刺破黑暗的煤油灯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耀着生活的前程。我至今记得他佝偻着背揉面的模样:布满裂口的双手颤抖着,青筋暴起的胳膊一次次重重砸在面团上,仿佛要把生活的苦都揉进面里;手摇搅面车的"吱呀"声,是我童年最熟悉的摇篮曲。那些热气腾腾的面条,不仅填饱了乡邻的肚子,更温暖了无数颗在寒风中瑟缩的心。他总挂着憨厚的笑,仿佛自己从未尝过生活的苦涩。

微信图片_20250618083456.jpg

上个世纪70年代家乡的营头山,见证了他最孤勇的抉择。当家人都嘲笑他异想天开时,他却指着荒芜的山坡说:“孩子们总得有块立足之地。”从此,每个烈日当空的正午,都能看见他单薄的身影在荒草中挥锄。汗水浸透的粗布衫干了又湿,手掌上的血泡日复一日地化脓结疤,最终化作厚厚的老茧。如今,当年的荒地早已楼房林立,可每当我抚摸着他家那斑驳的石墙,仍能触摸到他留在岁月里的温度——那是一位长者,用半生辛劳为家族撑起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50618083451.jpg

堂哥对子女的爱,藏在每顿省下来的口粮里,刻在每晚昏暗的煤油灯里。“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寒冬腊月,他把仅有的棉被都盖在孩子身上,自己裹着破棉袄在灶边打盹;逢年过节,他把难得的荤腥全夹进孩子碗里,笑着说自己"吃素惯了"。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家乡,孙辈们大多考上重点大学。每次提起这些,他浑浊的老眼里都会泛起泪光,那是他骄傲与幸福的泪水。

我与堂哥之间,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更是忘年交的知己。他爱烟、爱茶、爱酒,我便总把最好的留给他。茶香氤氲的午后,他常坐在太师椅上,给我讲家族的故事。从祖辈逃荒到南洋的艰辛,到父辈奋斗拼搏的不易,那些尘封的往事,经他沧桑的嗓音缓缓道来,仿佛打开了时光的宝盒。我用镜头记录下他的每个精彩瞬间:田间劳作时被汗水浸透的后背,在后宫古村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与乡邻谈笑时眼角堆叠的皱纹,盛满岁月的故事;品茶时微微眯起的眼睛,藏着历经沧桑后的从容。如今翻看这些照片,每张都洋溢着满满的回忆,让我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去年,他九十一岁寿辰,我送他一把印度小叶紫檀拐杖,拐头精雕着一只振翅欲飞的蝉。他摩挲着拐杖,笑得像个得到新玩具的孩子:"我还硬朗着呢!"可转身时,我看见他扶着门框的手在颤抖,走路时膝盖微微弯曲——原来那个本已不在挺拔的身影,早已被岁月压弯了脊梁。如今再想起那抹强撑的笑容,心里仍是一阵钝痛。

儿时物资匮乏,家里杀猪是难得的盛事。大人们总会让我端着盛满面线猪血和香脆杀碎肉的大碗,送往堂哥家。他接过碗时,粗糙的大手总会轻轻蹭过我的手背,满是老茧的触感至今难忘。那时的我不懂,为何他吃得那样香,甚至会用舌头舔净碗底;现在才明白,那不仅是在享受美味佳肴,而且是在细细品味这份弥足珍贵的亲情。

十多年前,泉州市举办摄影展,我的多幅摄影作品参展。堂哥在电视上看到报道后,激动得整夜未眠。当两部大巴车载着百余乡亲浩浩荡荡开进市区时,他紧紧攥着我的手,掌心全是汗。在展览现场,他站在我的作品前久久伫立,浑浊的老泪顺着皱纹缓缓流淌。庆功宴上,他颤巍巍地倒满一大杯白酒,声音哽咽:"好小子,这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仰头饮尽时,白发在灯光下微微发亮,那是我见过的堂哥最耀眼的高光时刻。

微信图片_20250618083458.jpg

如今,我坐在家里小院喝着早茶,眼前却总浮现出那个熟悉的身影。他曾无数次在这里与我对坐品茶,谈天说地。堂哥于营头山的楼房依然耸立,却没了他在楼下含笑凝望的目光。但我知道,堂哥从未真正离开——他活在英溪的浪花里,活在路边那间小店的面香中,活在后宫古村的每寸土地上。他用九十二年的光阴,诠释了责任、担当与爱,把平凡的人生谱写成最动人的赞歌。这份精神财富,将如英山般巍峨,似英溪长流,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指引着后辈们在人生路上,无畏前行。

微信图片_20250618091157.jpg

堂哥,愿英溪的风捎去我的思念,愿天上的星照亮您的归途。这一世,您护我们周全;若有来生,换我为您遮风挡雨。

       (写於2025年6月18日早晨)

微信图片_20250618083500.jpg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