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诗文选粹】洪文辉:我的老南安三中岁月怀想

2021-10-19 10:33:20   来源:   

作者:洪文辉

我笔下的老南安三中岁月,是与今日南安三中相对而言的,说的大都是陈年旧事。在我的心目中,老南安三中很古朴、雅致、纯粹,尤为下三中人文底蕴浑厚,最是育人风水宝地。

微信图片_20211020111919.jpg

我的中学时代,是在南安三中渡过的。年复一年,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在顶三中与下三中之间来回穿梭,至今回想那一幕幕生活场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我在南安三中读书的时候,南安三中就有“顶三中”、“下三中”两个教学区之分。下三中有2座平房式教室,内有天花板装饰,条件尚好。此外,还有3座平房作教师宿舍用,另有几座靠勤工俭学搭建的低矮平屋,兼作师生宿舍及音乐室、劳动公具室。英都洪氏家庙东西轩里面的小厢房也为住宿用,大厅则为学生餐厅兼作学校会议厅。下三中篮球场每天傍晚都有篮球赛,很是热闹。学校食堂在五世家庙西轩南边,食堂天井中有株大柿树,每年10月,红柿挂满枝头,叫人嘴馋不已。食堂东边,有口大水井,井水丰盈、清纯,一年四季永不枯竭,为三中师生及周边居民提供吃喝及盥洗用水。家庙门口有两口大池塘,池水清澈,清风徐来,泛起一阵阵涟漪,池塘边杨柳高大茂密,绿荫如盖,垂落池塘的柳条,随风飘荡,煞是好看。校园里树木参天,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令人赏心悦目。

上下三中教学区之间有个“中操场”,是学校体育课及校运会的活动场地。

顶三中有四座平屋教室,另有几间简易瓦房,作为印刷室及教师休息场所。顶三中山青水秀,依山而筑的建筑,呈梯形状并行延展开来,美观大方。场地空旷,绿树成荫,鸟儿叽喳,四季花香,环境清幽,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61a1178dcf431f27d5bd9e8c13dc1872.jpg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顶三中曾有一段时间被征用为英都医院。那时,学校师生只好都搬迁至下三中。

南安三中办学历史悠久。抗日战争时期,泉州晦明中学内迁英都,借五世洪氏家庙办学,是为南安三中前身。抗战结束后,晦明中学迁回泉州,留下部分师生续办中学。1946年秋,英都乡贤积极奔走,获得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在晦明中学原有基础上独立办学,命名为私立南英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南英中学收归公办,并更名为南安三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南安三中一度改名为向阳中学,不久,又恢复南安三中校名,现全称为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先辈筚路蓝缕,敬教乐学,培育了一代代英才,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而今,南安三中已然成为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育才圣地。

我们生活的年代,是瓜菜代的年代。日子虽苦,却也无忧无虑。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没有早读、晚自习,课余时间充裕。我们每天起早摸黑,每每天亮就起床,盥洗完毕,要么在房前屋后读书,要么到菜园地里给菜苗浇水、施肥。而后,匆匆喝完稀粥,赶往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如果不是农忙时节,我们便会呼朋引伴玩游戏、打球、荡秋千、打陀螺,每每玩到天快黑了才回家。因为没有晚自习,每天做完了作业,我们经常成群结队,在村头巷尾嘻戏、打闹,有时候在皎洁的月光下玩“过虎关”、“掩孤鸡、走白蛋”游戏,每每玩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尽兴而归,真切地展现了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本色。

当年,学校没有严格的升学考试制度,但教学秩序井然。老师认真教书,学生勤奋学习,真真正正享受着教学的快乐。记得是初二的时候,有一天上午,数学老师吴燕飞给我们讲图形知识,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让我说说三角形知识,情急之下,我竟把锐角说成尖角,引来哄堂大笑。当时,吴老师摇了摇头,让我坐下。此后,数学课,我特别上心,成绩也好。教我们语文的老师有好几个,印象最深的是叶贻茂老师,他的板书特认真、工整,课也讲得细,尤为教学细节处理更让我受益终生。比如,作者简介、典故、精彩文段,都会在课上领读,有时还会让我们抄写张贴教室墙上。时至今日,我依然认可文本朗读教学。对学生而言,朗读文本知识,可以增强记忆力,强化语感,益处多多。

864827100e03ba832b371f31f930f63a.jpg

我们的中学时代,有劳动课,每周2节课。通学生自带工具,寄宿生可以到学校工具室借用劳动工具。记得当年那个管理劳动工具的工友叫洪金分,是学校专职木工,人称“分师”,为人忠厚老实,俭朴勤劳,人缘好,所以至今记得。我们的劳动课大都是清理环境卫生,冲洗公共厕所,给学校菜园施肥、浇水,也经常到英溪挑沙子,搬运石头,为学校勤工俭学作贡献。这劳动课,虽累,却也让我们锻炼了身体,学会了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了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时至今日,我依然感激当年的劳动课。

那时候,下三中篮球场每天傍晚都有篮球赛,有时候是教职工对垒,有时候是师生对打,有时候是校外篮球队与三中球队友谊赛,很是热闹。当年,三中篮球队可谓高手如云,最出色的球员当属林育仁、洪敦土、吴成金等老师。他们无论是司职前锋、后卫、中锋,还是做裁判,都得心应手。但凡有他们仨同场,其它球队想要打赢三中,很难。每当回想起当年球场上看球的情景,我依旧会被一个个飞身投篮、断球抢攻、三分远投等等精彩瞬间所感动。

林育仁老师还是我们的音乐老师。记得当年他说话虽有些口吃,可唱起歌来仿佛高山流水那般令人陶醉。林老师擅长拉手风琴,脚踏风琴也很拿手。我至今还能唱几首诸如《南泥湾》等革命歌曲,得益于林老师的细心教导。

当年,下三中食堂时兴蒸饭。师生自备饭罐,自己淘米、加水、添加佐料,而后放置蒸笼里,炊事员整理后,把一个个蒸笼抬到大锅上蒸。尤为午膳,每每有十来个蒸笼,排在三口大锅上一起开蒸。蒸饭用的柴火料大都是粗糠、花生壳、油茶壳、木头屑、松柏果壳等,如此文火熏蒸,米饭很香。我也经常从家里带上粗瓷饭罐,装上大米、地瓜、咸菜干等,到三中食堂寄个午膳,借此,换换口味,也享受一下学校蒸饭的独特味儿。有时候,还能从家里带上一点儿冻猪油或者几块腌猪肉,拿上刚出蒸笼的米饭,拌上冻猪油或者腌猪肉,那香味儿,让我欢心得泪花儿流。

我上高中的时候,教室就在顶三中,下三中大都作为师生住宿区,兼为实验、会议等课外活动场地。上个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下三中又成为高中教学区。

我读高中的时代,南安三中可谓名师荟萃。语文老师傅允成、刘惠民、王菲岛等名师,他们都是教学能手,写得一手好字,文采飞扬。其书法作品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影响了一代代三中学子。有一天,放学后,我在下三中打扫卫生区,亲眼看到傅允成老师在指导学生出黑板报,只见傅老师拿着粉笔,给学生示范“用”字的写法,并连续写了3种不同的写法,告诉学生,内外结构的处理,强调外半包围结构左右两边的均衡,细到撇、横竖钩的斜度与张力的把握。傅老师手把手教书法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良师的风范,让我敬仰不已。

5ef7fff90480be7de76d66460ab6327b.jpg

我的语文老师杨双溪、数学老师洪约翰、化学老师庄瑞标、物理老师何松龄、英语老师李经顺等老师都是德才兼备的好老师。遗憾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愧对老师的辛勤付出。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的高中老师陆续被调进城里重点中学任教,庄瑞标、李经顺老师出国发展。由此可见,我的高中老师都是好样的。我想,已为人师的我,成长路上取得的一些成绩,与我的老师们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是分不开的。所以,我很敬重所有教过我的老师。

我的老南安三中岁月里,烙下了一件难以忘却的往事。那是我上高一的时候,一个秋日的早上,学校组织我们班同学到图书馆搬运废旧图书到英都供销社废品收购站。路上,我偷偷截留了3本书,塞在路边草丛中,一本是《十万个为什么》,一本是《红与黑》,一本是《红楼梦》。事后,我担惊受怕了好几天,生怕被人发现举报,好在平安无事。这是我中学时代做过的一件不太光彩的事。然而,正是这件不光彩之事,让我迷上了阅读。因之,我在不断反省自己行为的同时,也感谢这次不光彩的截留废旧书籍之为,让我懂得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

fe2e9808004046eea7b84850cf03ca08.jpg

老南安三中故事很多,每一个故事都映现着一个时代的背影。人生在世,偶尔回首一下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痕迹,应是一种美好的回忆,遗憾的是曾经的下三中住址虽在,却没了当年美丽校园的倩影。

今生,我与三中有缘。

我的母校是我一生的挚爱,最是让我怀想。(图片二、三、四、五来源:美篇——Teeson)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