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诗文选粹】洪文辉:怀念英都牌楼

2021-07-22 11:02:42   来源:   

作者:洪文辉

近日,偶读民俗专家廖榕光先生《英都的牌楼》一文,受益匪浅。感动于家乡曾拥有这么一个地标式牌楼建筑景观,我思绪飞扬,牌楼印象浮现眼前,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英都牌楼坐落于民山村杉厝下塘边街入口处,始建于1959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大牌楼。2墩8柱单门,跨度7米多,高6米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四方形大墩,墩上各竖4支方形柱,柱面为白灰墙面。两边4支方形柱上面建一圆形穹顶,穹顶上方置一圆球。牌楼横梁为松木制成的火焰形状额枋,上书宋体“迎宾门”字样。整座牌楼设计融入南亚及欧洲的建筑元素,显得简洁、大方,又气势雄伟。当年,这牌楼是因应1960年1月12日全国工农业业余教育交流会在英都举行现场交流会之需,英都公社选调人马突击建造的迎宾楼。英都人习惯以这座牌楼作为镇区与农村的分界坐标。牌楼顶是热闹的英墟铺,牌楼脚平畴沃野、小桥、流水、人家。

1616461676443012.jpg

我家离牌楼不远,从我懂事的时候起,就年复一年地进出于牌楼。那时,从我家到塘边街,有2条主干道,一条经英都小学大操场进入,一条从董山宫西上过牌楼进入。那个年代,说起牌楼,家喻户晓。我与牌楼,故事多多。

小时候,我们时常成群结伴逛街,到牌楼捉迷藏、打纸牌、玩陀螺、攀爬穿越,每每玩得大汗淋漓,不亦乐乎。那个年代,来往车辆很少,牌楼地带成为我们的乐园。

我在英都小学读3年级的时候,记得是国庆节后的一天早上,全校师生高举红旗、敲锣打鼓到营头迎接“红宝书”。那天,牌楼披红挂绿,门柱扎满青藤,缀满鲜花,变成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彩门。“红宝书”交接仪式在牌楼隆重举行,人们欢声雷动、兴高采烈。接到“红宝书”时,许多人激动得泪流满面。照像馆师傅在现场架起老式三角架手动照相机,拍下这动人的场景。可惜,这些珍贵的照片,没能保存下来。

我临近初中毕业那年,正值南安坂头水库、三级电站建设热火朝天的时节。深秋的一个周日,我到三电工地山上拾柴火,当我挑着一担沉重的柴火到达英墟街的时候,天已经黒了,又累又饿的。想想离家不远了,我就停在牌楼边上休息。

此时,牌楼边上已有几家小商贩开始掌灯张罗买卖了。有煎豆干、煎包子的,有卖“面茶”的,有卖面线糊的,有卖猪内脏、牛杂汤的……色、香、味俱全的小吃,实在诱人,让我顿觉饥肠辘辘,口水直往肚里咽。可惜,身无分文,只好忍者。这时,我突然看见一个老伯挑着“面茶”担停在我对面街边。这老伯我认识,因为之前父亲带我到街上吃过他的“面茶”。于是,我走过去,斗胆开口跟老伯赊碗“面茶”。老伯先是犹豫,而后看了看我那停在街道边的一担柴火,便爽快答应了。老伯熟练地匀起预先放锅里炒熟的面粉,拌上红糖、花生仁粉、葱油等佐料,提起茶壶,用滚烫的开水一泡,一碗粘糊糊、香喷喷的“面茶”做成了。我接过“面茶”美滋滋地吃起来。一碗“面茶”下肚,怯除饥寒,暖了心肠,很是惬意。说好一碗“面茶”5角钱,翌日还清。临别时,老伯硬塞给我一个馒头,说是自家蒸的,让我很是感激。

后来,我离开家乡一段时间,也就没有到过牌楼。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个暮春时节,我回了一趟家,突然发现牌楼消失了。有人说是为了给大型机械让道而拆,也有人说是牌楼影响交通而拆。不管怎么说,这个见证着时代变迁,承载着无数人乡愁记忆的标志性街区建筑景观,说拆就拆了,的确叫人惋惜。

而今,每当我路过牌楼旧地,便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当年的岁月痕迹。于是,就渴盼着有一天牌楼能重现塘边街口,慰藉我那无尽的乡愁怀想。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