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诗文选萃】洪天平:不同的美

2023-05-08 10:09:44   来源:泉州晚报   

作者:洪天平


泉州中山路跻身“中国十大名街”,体现了泉州的历史底蕴和博大兼容。其中闽南特有的“出砖入石”建筑,让中山路散发独特魅力。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地区遭遇一场地震浩劫,民屋民宅被夷为平地,天灾过后的百姓用自己的双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他们用倒塌下来、满地皆是的残石碎砖重新砌成一面面墙体,不料这一“废物利用”之举竟成就一桩建筑美谈,流芳后世。


res_03_01_attpic_brief.jpg


“出砖入石”的美,在于它的奇,在于建筑者的超凡想象,既省去搬运无数废弃物之苦,又节约大量新的建筑材料。砌上去的石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夹杂在相对整齐的黑纹红砖中,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给人以镶嵌之感。值得一提的是,建筑师傅在砌墙前并没有画一张“墙体详规图”,只是在自己的脑海里草拟一幅抽象平面图案,跟着心中的想法进行。砌完后,建筑是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无须剪贴,无须修饰,真容示人。


听说当时有一工匠独擅垒砌溪石。滚瓜溜圆的溪石在其手中俯首称臣,更绝的是这位师傅极少用锤凿等工具,他认为刀斧之痕会破坏石头的整体美感。只是这位师傅每次砌墙之前,要在这堵墙的前面蹲着抽三袋旱烟,然后开始动工,中间若是遇到难题接不下去,再停下来抽袋旱烟。一块石头挨一块石头,要把它们叠成高墙,其实无异于垒卵。大小搭配,方圆互补,犄角传承,上下起接,在不规则中寻找规则,在不对称中创造对称。


无论是“出砖入石”,还是堆砌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都是一种不对称构架。就在那一尺宽的“墙路”上,建筑师傅要用废弃的砖石筑成坚固的墙体已经不易,还要让这些杂乱的破砖烂石秀出典雅图案更难。“出砖入石”体现出的立体质感,石是点缀,砖是铺垫,一“出”一“入”,给人以张弛有度的视觉空间。而溪石垒起的高墙更有一种村野豪犷之美。堆砌时,乱石圆形的弧线之间,让墙体出现一道道横七竖八、深陷入里的沟槽,呈自然龟裂状,使整个墙面凹凸有致,气势磅礴。更有甚者,溪石表层的天然纹络清晰显现其间,恰是天工绘就,一面墙就是一幅画了。


由“出砖入石”想到不对称之美,由不对称之美想到中国书法。毛泽东的草书狂劲犀利、顿挫奇崛又浑厚深沉,一首诗,尤以长短诗为甚,通过一支毫笔,让千军万马驰骋于一张纸上,擒纵自如。郑板桥书如其人,字更如其人,一幅《难得糊涂》令天下人琢磨良久又叹服不已。郑板桥的字挥毫间收放自如,泼墨处淋漓尽致,下笔千钧而回敛有牛角之力。有趣的是,郑板桥的字,一个篇幅下来,恰似溪石垒就,字字憨如佛态,浑圆饱满铿锵有声。字里行间镂空析透,乍感有迷宫之幽,细品则现毫梢穿纸之功,不觉渐入“糊涂”境界也。


古往今来,不管是建筑师傅还是书法大家,他们的传世杰作都酝酿于胸间,成形于刀笔。乡间泥瓦匠一袋旱烟过后便将建筑落地,翰墨名家一盅浓茶下去,心中翻滚的是墨海波涛。不必苛求对称,森林里的阳光,斑斑点点若隐若现,并无规则可言;月光下的竹影,摇曳中剪缀成无数碎片,也无对称之说。


对称也美,不对称也美。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