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活动由来已久。
开清重臣洪承畴的孙子洪奕沔,因父亲英年早逝,随祖父居住京师。奕沔年少英俊,文武双全,康熙年间多次随驾出征,屡建奇功,授轻车都尉。他曾奉命到山东赈灾,见灾情严重,赈银不够,就拿出自己家里的数千两银子“济之”,“室为之空”,人称“洪佛子”。贝子王子辅国公和硕亲王就将女儿许配给他。以上史实民国版《南安县志》有较详细的记载。这是一段满汉联姻的佳话。当时洪承畴的夫人居住泉州,一直想见见这位汉语称为“郡主”的满族格格,多次修书赴京,命孙子偕孙媳回泉州省亲,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传说聪明的格格为了安慰祖母,就在京城请工匠按她的模样雕了一尊木雕像,送到泉州。祖母大喜,供在厅堂让人观仰,以自己有这位满族格格孙媳而自豪。老夫人逝世之后,这尊木雕像被作为“郡主妈”而神化了,由居住泉州的洪氏后人供奉。民国初年,军阀混战,高举反段护法旗帜支持孙中山北伐的靖国军营长洪汝复,组织洪氏乡亲用大鼓吹将这尊神像迎回洪承畴的故乡英都,成为享祀一方的和平女神。这是泉州地区唯一的一尊民间信仰崇拜的满族女性神祗。

元宵“闹灯迎郡主妈”活动缘起于民国初年。洪氏宗亲认为,当年郡主住在京师,每年上元之夜,必然出宫赏灯,与民同乐。于是他们就选择在元宵节晚上举行“拔拔灯”活动,把郡主妈神像抬出来巡游乡里,以示怀念,这一活动,彰显了民族团结、中华一统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这就是英都元宵节闹灯迎郡主妈的来历。
参加迎郡主妈的灯阵分别来自良山、荣星、霞溪3个行政村的洪承畴宗亲后人,组成11队“灯阵”,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洪承畴纪念园,在一片锣鼓声、唢呐号、礼炮声中,游灯队伍簇拥着郡主妈神像的辇轿“出宫”,先到洪氏家庙谒祖,然后巡行各村。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前摆香案,放鞭炮,燃烧篝火,恭迎郡主妈巡幸,并祈求添丁进财,福寿康安。游灯队伍中还穿插着大鼓吹、花鼓唱、南音队、舞狮、舞龙、拍胸舞等文艺表演,热闹非凡。整个活动直到子夜时分郡主妈“回銮”才告结束。(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