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洪文辉:责任与担当——在《碧血山川》新书首发式上的发言

2021-12-14 10:52:54   来源:   


微信图片_20211214105117.jpg


作者 洪文辉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很荣幸应邀参加《碧血山川》新书首发仪式。感谢中共英都镇党委、英都镇人民政府,感谢廖老先生。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感想。

一 、廖老先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也属于大众的乡土文化创作的成功之路。

廖老笔耕不辍。至今,已有4本文化专著问世。其中《田野家园》、《碧血山川》自出版发行后,引起较大反响,好评如潮。

廖老从一个农民成长为民俗文化专家、文化名人。他做过英都公社文化馆宣传干事、乡镇企业办文书,自创新闻媒体,任《英都乡讯》主编,开播《榕光讲坛》,致力于乡土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成绩斐然。

廖老发掘、抢救了“英都拔拔灯”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福建南安市英都镇拔拔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英都作为一个山村小镇,能拥有这么一个国家级的文化项目,实属不易。廖老功不可没。

2021年秋,历尽20年努力,为老区英都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树碑立传,正式出版了《碧血山川》这部红色记忆的文集。纵观廖老一路走来的乡土文化探寻与创作之路,不难发现,他的成就来自于谦虚、好学、乐学,于是成就了他的博学。

记得当年,时为中共南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吴忠溪先生曾在《田野家园》序中称赞廖榕光是“土博士”。我认为,吴忠溪先生的评价准确,也很接地气,充分说明了廖老是乡土文化的博学之士。 

二、廖老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廖老研究乡土文化,源于他的故土情深,基于他对家乡文化的敬仰。于是便有了发掘、盘活、整理家乡文化的主动力。

英都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这些大家都知道,也都心中有数。但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进行挖掘、整理,使之发扬光大。可廖老在这方面就比我们这些人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大到明清重臣洪承畴毁誉参半的人生、“七岩八院”之文化史略,小到观音菩萨圣诞、七夕、“天公生”等民俗节日文化及礼仪,都能在他笔下呈现出来。

我曾在《满腔热血写春秋》一文里,对廖老的《田野家园》一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此书堪称乡村民俗文化的科普读物”。

廖老成功的背后,是他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据我所知,当年,他整理拔拔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为了求证昭惠庙与海丝文化渊源,屡次下漳州、上福州,就为着求证“菜補公”,即郑和下西洋的民间信仰传说,几经努力,终成正果。他不无感慨地说,个人花的钱虽不多,但我是一个农民,没有工资。言为心声,让我很是感动与敬佩。

三、红色记忆文集《碧血山川》,如实地记载了革命老区英都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辉岁月,是英都的红色记忆,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资料详实,弥足珍贵,意义重大。

1、《碧血山川》文集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汗水。

据介绍,《碧血山川》一书是作者受革命先辈洪宣溪的委托而写。诚如作者在该书的“跋”中说:“因为当时的一句承诺,多年来我一直用心调查探寻,钩沉历史,未敢懈怠。”

“早在1999年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时… …我就被革命先烈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对先烈事迹的景仰是鼓励我不懈探究英都地下革命斗争史的精神动力。”

作者20年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深入调查、搜集在英都战斗牺牲的烈士以及英都籍在各大战役中牺牲烈士的生平事迹,形成了一部烈士群英谱,弥补了以往文献之不足。文集汇集了作者原创作品16篇,同时收录了革命先辈的回忆录,还有革命老区英都的一些珍贵史料。

2、《碧血山川》的写作特色及其史料价值。

《碧血山川》一书汇集的文稿故事生动、真实。作者运用近乎纪实的写作手法,叙写革命先辈的生前身后事,以通俗、简明、朴实的语言,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具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英都及其临近的安溪、翔云、东田等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虽然没有大篇幅的枪林弹雨的大手笔描写,但过程中的细节描写、岁月痕迹,其描绘是相当真实,动人心魄的。

如在《革命老区南安英都的红色记忆》一文中,作者写道:“5月15日晌午,三路武装里应外合,数千群众同仇敌忾,袭击盘踞在英都的伪南安县自卫队。在鹄仔寨、寨仔箍、恒坂寨等山头袭击敌军,打得伪自卫队兵士纷纷逃窜,溃不成军。冲岳村的洪金蓄、洪维心等8位农民在田间劳动,发现匪兵逃窜,放下手中的农活,有的拿起锄头,有的抓起石头,奋起追击敌人,演绎了一场3支锄头缴获5支步枪的战斗故事”。如此逼真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军民团结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又如《张克辉在良山两次虎口脱险》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张克辉动情地说,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在革命斗争中和群众建立了亲如鱼水的关系,许许多多像那位善良朴素的农民与我们生死与共。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想念那对农民夫妇。1999年,我重访英都,曾委托洪润泽、洪梧桐二位同志协助,多方寻访救命恩人。离开英都后,我先后接到了10来个电话,都自称当年是他救了我,但讲述的时间、地点等情节都不符合。看来,此生要见到这位恩人是不大可能了。但感激之情永存我心。我永远怀念亲如父兄的英都老区人民,祝他们幸福、安康!”深情款款的话语,映现了张克辉先生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与感恩之心。

3、《碧血山川》一书,融入了作者内心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之情,读来深受感动与启发。

《碧血山川》,不乏优美动人的句子:

“雄伟的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屹立在当年与国民党匪帮多次鏖战的凤山东麓,它见证了英都老区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峥嵘岁月,承载着英都革命党人的红色基因。这个红色基因,就是对党忠诚不谋私利奉献财产奉献生命的彻底革命精神,就是坚定信念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

“如今,当年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同志,大部分相继去逝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是永存的,值得人们永远崇敬和怀念”。

拜读《碧血山川》华章,每每被廖老发自内心深处的独白,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之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碧血山川》倾注着廖老20年的心血与汗水。诚如作者在“跋”中所写:“请允许我以一位光荣在党63年的共产党员身份,恭敬地把此书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赤子之心,感人肺腑。

《碧血山川》是一部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教材,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叙为主,叙议结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生动感人,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微信图片_20211214105122.jpg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