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榕光
1962年上半年,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错误判断了形势,猖狂叫嚣“反攻大陆”,从各方面部署对我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冒险行动。1962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准备粉碎蒋匪帮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紧急进入整军备战,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全面开展紧急战备。地处东南沿海前线的南安县,内陆山区也进驻了南下的解放军部队,当时的南安县英都区,进驻了一个团的兵力,团部就驻扎在洪氏家庙建筑群内的南安第三中校舍。那时,每日清晨都能听到嘹亮的起床军号声和战士出操的口号声,许许多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各式战车、火炮出出入入。地处“内山”的南安西部小镇,顿时有了一种神秘、紧张、严肃而又热闹非凡的气氛。
解放军是在当年6月中旬进入英都的。巧合的是,随后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整团内迁英都。
厦门市金莲升剧团前身是泉州著名高甲戏班“天福兴”,演员大都来自金门县和南安县的莲河,常在厦、漳、泉一带农村演出,1950年代成为厦门市的地方国营剧团,取名金莲陞,金和莲就是金门和莲河,“陞”则喻意剧团国营之后艺术繁荣步步高升。
▲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珍贵老照片:陈宗塾(左)演出《桃花搭渡》
厦门市是福建前线重要城市,与敌占岛金门县只有浅浅的一水之隔,是东南沿海最前线的城市。为了战备需要,厦门岛内一些文化团体暂时内迁山区,金莲升剧团就是在这种战备背景下轻车简从举团内迁到英都的。其时战备气氛很浓,英都影剧院停止营业,英都区党委会协调相关部门,把剧团安置在英都影剧院内,宿舍、厨房一应齐全,演员还可以在舞台上练功排练,在那紧张的战备岁月,这种条件算是很不错了。
我虽然是人民公社的企业人员,但其时借调入区委会办公室工作,日常的事务总有涉及与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联络,或帮忙其解决一些有关安顿工作的事务。加上有解放军团部驻扎在这里,拥军工作也是当时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一。所以,我有机会参与协助几场厦门金莲升高甲戏剧团与驻军团部联欢及慰问演出的事务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也有机会“沾光”观赏金莲升剧团的慰问演出的精彩节目。
剧团是暂时内迁来英都的,许多服装、布景都留在厦门,只有带一些教学用的乐器,应付新团员平时练功排戏之用。因此,慰问解放军的节目都是折子戏或著名剧目的选段。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演出领略到艺术家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严谨的艺术态度。我也是在那时候认识了闽南高甲戏著名艺术家陈宗塾、林赐福两位艺术大师,并有机会欣尝了他们的精彩表演。
陈宗塾先生是著名的高甲戏“嘉礼丑”代表人物,他模仿泉州“嘉礼戏”(提线木偶)的动作惟妙惟肖,这是全国数百个地方戏剧种类中独一无二的丑角行当。他在一次慰问演出中演出了高甲小戏《桃花搭渡》,饰演渡伯一角,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嘉礼丑”的各种动作,诙谐有趣,连听不懂闽南语的解放军指战员都连声喝彩。
擅长演“布袋戏丑”的林赐福先生,则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模仿闽南“布袋戏”木偶动作,创作了“布袋戏丑”,这又是我国剧坛之丑角一绝。令我惊讶的是林赐福先生戏路很宽,他在根据郭沫若话剧《屈原》改编的高甲戏新编历史剧《屈原》中饰演忧国忧民的楚国大夫屈原,完全颠覆了人们认为他是丑角行当只能演丑戏的观念。据说1960年金莲升剧团晋京演出,曾得到中央首长的夸奖,演职人员还受到首长的接见。林赐福先生在一次慰问演出中演唱了《屈原》中的“天问”一节,长长的唱段声情并茂,气势磅礴,极富艺术感染力,你能相信他是个高甲戏丑角演员吗?
随团进入英都的新演员,在备战中照样上课练功。当时在英都区公所上班的我,每天清晨最早能听到的就是,解放军团部的起床号声,和区公所门口池塘边金莲升剧团青年学员练功吊嗓的“啊”“啊”声音。在一次慰问解放军的演出中,由青年学员演出的武打戏《三岔口》,其中一位武打演员摔伤了脚踝,忍痛带伤坚持演出到最后,观众致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那位受伤的演员被二位演员搀扶出来谢幕,其敬业精神令我深受感动。我还认识了剧团的几位演员,成了很好的朋友。那段记忆是难忘的。
随着形势的逐渐缓和,剧团从厦门运来一些道具,在英都影剧院作了好几场营业演出,有传统戏,也有新编的历史剧,观众非常踊跃,几乎每场都满座。
1962年10月,战备宣告结束,嚣张一时的蒋介石集团终于不敢进犯东南沿海,其所谓“光复大陆”的美梦也成了历史上的笑柄。
之后,解放军团部撤离英都。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也回迁厦门,开始正常的演出活动了。
时光倏忽过了59年。在那全民备战的紧张岁月中,邂逅厦门市金莲升高甲戏剧团,这段难忘的记忆今天依然历历在目。岁月静好,江山无恙。虽然人事有代谢,故事却永留我心中。★
2021.9.2.
▲厦门金莲升剧团1962年内迁南安的驻地:英都影剧院
【特别提示: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