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榕 光
明天就是“立秋”了,但天气依然酷热,气温居高不下,最高温度仍然徘徊37℃之间。很多人埋怨,都立秋了,为什么还这么热啊?!
“立秋”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一年有四立,立秋表示秋天的开始,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这是节气上的划分。但立秋后的第三天,还处于“三伏”的“末伏”阶段,所以“立秋”后还会有酷热天气,气温徘徊在35度之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气象学划分季节,根据的是“候平均温度”。实际上是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我国幅员广阔,气候真正入秋也是差别很大的,北京9月初就开始秋风送爽,江南秦淮一带从9月中旬才开始,浙江、江西、湖南一线,则在10月份初才有秋意。我们所处的闽南,则会更晚一些。
话虽如此,不过细心的人可以注意到,立秋以后,尽管天气还是热,但清晨和夜间会觉得凉快一些,丝丝凉爽的秋意正在慢慢袭来。
“立秋”后到底还要热多久,有两则谚语,可供参考,值得我们研究。
其一是: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后油。
这则气象谚语的意思是:如果立秋节气在六月,立秋后酷热的时间会比较短暂。如果是在七月,立秋后气候还会很热的。
现在采用公历,立秋节气都在每年的8月7日到9日之间。以前我国是采用农历的,这就会出现“立秋”日有时在六月,有时在七月的情况。谚语说的“六月立秋”“七月入秋”都是指农历。
其二:雷打秋,稻仔成柴秋。
“柴秋”是闽南语,农民把晒干了的马尾松树枝称为“柴秋”。以前农民在每年秋季把山上的马尾松树枝蔓砍下来晒干,作为厨房烧火的燃料,马尾松的针状树叶晒干了呈赤红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句气象谚语意思说,“立秋”这一天如果打雷,预示着这个秋天雷雨多,晚稻田里水温升高,不利于刚插下的秧苗返青,有的还可能被高温的田水烫死,变成红红的“柴秋”了。
以上这两条谚语对我们分析立秋后的气候很有参考价值。
一、如果“立秋”在农历的六月份,属于“六月立秋”,那么立秋以后酷热天气可能会较快过去,这就叫“六月立秋紧丢丢”。北方农民也有谚语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其意相同。如果“立秋”在农历的七月份,“七月立秋秋后油”,立秋后天气还会很热的,热得出油,而且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一些。
二、如果“立秋”那天,天高气爽,蓝天白云,不发生闷热的雷阵雨,也就是没有出现“雷打秋”的现象,这预示“立秋”后气候会比较正常,“秋姑娘”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款款走来。
我是研究民俗的,以上两则关于立秋的气象谚语是田野调查得来的。它是否符合科学道理,留待气象学专家去研究吧。我在闽南农村的调查结果是,农民们很信这些谚语,认为很准。而我也觉得很有可信度。气象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是他们观察自然感悟的智慧结晶,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珍惜并加以研究。
(榕光草于2018年8月9日,2020年8月7日再修改)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