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榕光
由于洪本刚先生提供线索,笔者最近发现云从古室现存一方古代华侨捐钱捐田的碑记。11月1日,笔者亲到云从古室考察,在云从古室寺务管理委员会值班人员的带领下,终于在管委会(藏经阁)旁边的墙上发现该碑刻。碑刻为南安丰州石砻的白色花岗岩“砻石”,面积不大,宽56厘米,高41厘米。碑文自右至左竖写。根据碑刻的拓片辨认,全文如下:
境内弟子洪文泼在番巴城,虔念云从室寺宇破损,坚意重修,喜出交钱五十仟,众等因而董事捐题相添,增修岩寺,完成安镇以显神威于千古。
又念
祖师公四月进香,历年东西轩香首自己开费,恐家资不一,今泼喜充田二十一栳以为境内香首永远进香之费。其田土名高回,七栳,配米四升正。又土名湖坵畔,十四栳,配米六升六合。
又念
祖师公进香香首延请下马戏,和尚贴钱弍仟,又恐烦扰,今众等令和尚免贴,泼喜充田九栳合免贴以与和尚演戏完纳碑内各田段钱粮,其田土名坂埔田中央厝角,九栳,配米四升五合。
咸丰七年十月 日弟子洪文泼、骄、扁敬立
为使读者了解碑文内容,笔者为碑刻中一些词语注释如下:
番:指番邦,即外国。巴城: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以前称为巴城。五十仟:即五万。华侨习惯以“千”为单位计算金额。祖师公四月进香:云从古室奉祀的祖师公每年的农历四月择日进香(俗称“割香”)。东西轩香首:古时云从古室进香必须在神前掷筶杯决定每年“香首”若干人,由居住在坂埔、山仔的翁山洪氏东轩、西轩裔孙均等分配人数。香首需承担进香活动的费用。栳:栳是古代一种用竹篾或柳条制作的器具,用来盛物,本是作为容器的,也作为计量器具,据调查,英都古代用栳来量稻谷,一栳相当于20市斤左右。这里用“栳”来作为计算耕地的面积,“一栳田”约合0.08市亩。下马戏:云从古室每年四月“进香”活动之后请戏班演戏,称为“下马戏”。咸丰:清朝文宗皇帝的年号。咸丰七年是公元1857年。
这是一方刻于清代的、记载了华侨洪文泼从印尼寄钱回故乡为云从古室捐钱修葺寺宇、捐田交寺庙管理以其收益支持每年“进香”及演“下马戏”活动的费用的义举的碑。
次日,笔者寻访到立碑人洪文泼在故乡的后裔洪培贤、洪登峰叔侄两人。他们向我提供了家藏族谱的相关记载,介绍了洪文泼为云从古室捐献钱物及置公田的缘起,讲述了这方碑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洪文泼(1808——1879),英都山仔(即今英都镇良山村山仔自然村)人,少年因家庭贫困而出洋谋生,在印尼巴城(雅加达)做小生意,后来不断发展,成为华侨富商。成书于清光绪五年(1879)的《翁山山仔洪氏家谱》在洪文泼的“行状录”中记他“托志蛮邦,建业华夏,家有豪声,门渐生色”。“尊师重傅”“恭敬忠诚”“匪必存心厚报”。从这些片言只语的记载可以看出,洪文泼立志外国发展,而事业则是建在祖国。他经营有成后懂得报恩,付出而不求回报。
洪培贤向我讲述了流传在山仔一带的关于洪文泼如何从白手起家到成为一方巨富的故事,这些故事颇具传奇色彩,至今仍然被年长的人津津乐道:
(自左至右:廖榕光、洪培贤、洪登峰)
洪文泼是翁山洪氏西轩四房分居山仔的第十七代裔孙。他的家特别穷,地无半亩,却自小有远大志向。小时候有一次他和成人去山上割柴草,因为是别人的山地,属于“偷割”,被山的主人追赶,成人跑得快,没被追上,年小的他被逮住了,将他的尖扁担、绳索、柴刀等工具全部没收,以示惩罚。此次,洪文泼发誓,有朝一日我有钱了,一定要买一片山让乡亲们有柴可砍,使乡亲们一日三餐有柴薪可炊。
穷则思变,他听说有人“过黑水”下南洋到番邦发展,就借了些路费跟随别人去厦门,想去南洋闯番邦碰碰运气。当时过番的渡船并无定期,他就天天去码头转悠转悠,有一天竟在海滩上睡着了,朦胧中觉得有位黑脸大爷向他叫道“少年家,起船咯!赶紧上船”。猛然醒来果然客人都在登船,赶忙上船。在船上的七天七夜,他老是回想,幸亏临行时有到云从古室烧香,乌面祖师公显灵提醒,否则耽误船期也许就去不成了。
这洪文泼果然是个经商人才,他到巴城后经过20年的艰苦奋斗,从手无寸铁发展到有10几间店面的大老板,“番仔”自己做生意都不挣钱,邀他合股就兴旺。洪文泼一时名声大震,成为一方巨富,荷兰总督(当时印尼是荷兰殖民地)也和他交了朋友。他就利用和荷兰总督的朋友关系来保护华人的利益。
洪文泼发财以后知恩图报的第一件事就是叩谢云从古室奉祀的祖师公,他寄钱回国为祖师公打了纯金的金帽、金牌,捐钱为云从古室修葺寺宇。考虑到云从古室每年举行的民俗活动“进香”、演“下马戏”,这些“香首”经济条件参差不一,有的家庭负担不起,就捐钱为云从古室购置公田,以其收益专供“进香”及演“下马戏”的费用,确保了云从古室的佛事民俗活动能够永久持续进行。碑文记载的就是这件事。洪文泼捐献的良田一直被云从古室掌管,持续了将近一百年,直至土地改革才终止。
第二件事就是兑现他年轻时许下的诺言,出资购置一片名为“殿埔”的山地交宗亲掌管,从此山仔的村民有了自己的山地,不再像“小偷”一样去“偷割草”,三餐的柴火有了保障。
洪文泼非常同情贫困农民,他经常寄钱赈济族中的贫穷孤寡困难宗亲。他听说有的困难户因为生孩子养不起,就“溺女婴”(把刚生下的女婴溺死),这种重男轻女的陋习是不道德的,他特别告诫乡亲,必须坚决禁止“溺婴”,凡生下女婴养不起的,只要告诉他,每人给予置田十栳(相当于0.80市亩),抚养女婴成长。这一善举远近闻名。
笔者认为,云从古室这方碑刻的发现,至少有二大意义:一、记载了云从古室现行“割香”“祖师公下马”等民俗历史悠久;二、英都华侨和云从古室之间有着密切的族缘、神缘关系。同时,我们通过了解这方碑记后面的故事,重温了一百多年前,一位华侨善人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