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先贤勋业榜】历世先贤重教兴学垂泽千秋

2019-07-04 16:02:42   来源:   

作者:榕 光

英都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历史悠久。据陈尚礼为明弘治版《武荣翁山洪氏族谱》写的 “跋” ,称他曾于明(弘治)“戊申之岁领乡教于英山云从古室”,“馆东兄长洪乾质(旸道)”。弘治戊申年是公元1488年,洪乾质(旸道)是翁山洪氏西轩六世长房之祖。由此可见云从古室在明弘治之前的成化年间已经办乡学了,馆东(负责人)是洪旸道。这是目前能查到的关于英都古代教育的最早文献记载。弘治戊申年之前是明宪宗皇帝的纪年“成化”(1465—1487),由此可推断洪旸道创办云从古室乡学当在明成化年间,大约是公元1460至1480年代,至今至少有550年历史。

(云从先生画像)

(洪旸道画像)

实际上英都的古代教育应该追溯到元末的云从先生。据《云从古室重建纪念特刊》(1993)记述:“禄寿院重建于南宋端平年间。元时,云从先生在此读书并教授学子”。“云从古室”由此得名。洪旸道是在云从先生开创的基础上创办翁山洪氏乡学的。之后,洪氏人丁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为方便子弟入学,乡学从云从古室迁入乡村,先后创办溪益馆、水沟馆等馆学,洪有相、洪启胤、洪承胄、洪士誉、洪奕懿等一批优秀学子相继执教,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入清以后,有的宗支集资设馆,有富户自设家塾,馆学、私塾遍及英都各地,据调查当时有霞溪村的溪益馆、石山村的桂园馆、大新村树墘的中园、坂埔的封君祠、霞溪村的坊脚、英东村的洋顶桥头书房、荣星村的平官祠、西峰村的下坝、龙江村的崎圳头等30多处。有的宗支房柱还设立公田,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基金,以收益用于办学培养人才。

20140416101521454.jpg

霞溪村的溪益馆

这些馆学和私塾,为农家学子启蒙,为县学、府学输送了优秀学子,许多人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走上仕途,耀祖光宗。据统计,明清两代,翁山洪氏共登文武进士18人,中举人85人,拔贡生63人,中秀才570多人。登科人数为南安之冠。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颁诏“废科举兴学堂”。1906年翁山洪氏宗族闻风而动,以东、西轩两大宗支分别创办 “培英学堂” “育英学堂” 。洪汝葆任培英学堂校长,洪汝复任育英学堂校长。是南安最早的4所新学堂之一。分别以洪氏家庙的东轩、西轩祠堂为校所。

1917年,印尼华侨洪成琳(东轩五房)倡议培英、育英学堂合并,创办翁山侨立学校。洪成琳负责海外筹募资金,洪汝复(西轩二房)负责征地、募工、主持建筑。经过几年筹备,1924年正式开工兴建。其间,洪汝复在1924年春主持创建英亭学校,缓解了在洪氏家庙办学的翁山侨立学校教室不足的压力,校舍3间,其中教室2间,聘任英亭洪德成任教,实行复式教育。翁山侨立学校校园至1933年才完全竣工。校园占地30亩,欧式洋楼风格,钟楼、礼堂、教室、员工宿舍、花园及大型足球场一应俱全。从1933年至2002年,70年间共培育了近二万名学子。是南安县在民国初年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完全小学。

1941年,翁山侨立学校更名为“英都中心国民学校”,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泉州私立晦鸣中学内迁英都,在洪氏家庙东、西轩办学,抗战胜利后晦鸣中学回迁泉州。洪维贵(竹仔林人,时任英都乡长)、洪敦回(新枫人,时任中学教师)等一批有识之士借机筹建私立初级中学。洪维贵召集保长、乡绅、各界人士开会,成立私立南英中学校董会,派洪敦回往省教育厅申报备案,1946年秋季正式开学。私立南英中学直至1954年收归公办,为南安县第三中学。

从明朝的云从古室学馆,到民国时期的英都中心小学、南英中学,翁山洪氏历世先贤秉承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代代赓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营造了翁山洪氏尊重知识、爱惜人才、培养人才的浓厚家风。历世先贤开创的教育事业及其历史性贡献,可谓功德无量,勋业永在,垂泽千秋。★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