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构建良好的乡风民俗

2018-08-29 16:06:48   来源:   

在英都镇机关党支部党员活动日、良山村“龙山讲堂”的讲课摘要

作者:榕光

    民俗是一种文化表现,即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包罗万象,有经济民俗(生产活动、日常生活)、社会民俗(社会组织)、信仰民俗(宗教信仰、社会节日)、游艺民俗,还有人生成长各个阶段也有需要民俗进行规范(如结婚要举行典礼以求得社会认同)等等。一个乡村,一个社区,都有形成自己的民俗,体现了居住在这个地区的民众的文明水准、精神风貌。

    民俗通过一代代人的执行、传承,有的历经几千年不断发展、延伸、嬗变,体现了民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但其受时代变迁的影响,难免出现积极元素和消极元素并存的现象,这在信仰民俗、婚庆民俗、殡葬民俗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随着科学的进步、文明水准的提高,人们会不断对民俗中偏离道德规范、偏离价值观的表现进行反思,进行匡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风易俗。我认为,移风易俗,就是去除民俗在传承中出现的愚昧陋习,消除负面影响、消极因素,保留民俗的积极文化内涵。通过移风易俗,构建文明进步、符合时代精神的良好的乡风民俗。

    下面就信仰民俗、婚庆民俗、殡葬民俗这三方面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移风易俗的关系,探讨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的乡风民俗。

    民俗往往通过仪式来表现,我们要讨论的这三个民俗都是有强烈的仪式感的。

    一、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五花八门,这里就七月半、普祀和“佛生日”民俗进行讨论。

    (七月半、普祀的成因、发展。道教和佛教对“七月半”“普渡”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更强调“门口外”“普祀”的仪式,强调普祀一切亡灵的人道主义精神,佛教则更强调孝道,其仪式表现在盂兰盆会。当前的陋习是铺张浪费,大摆宴席。)

    二、婚庆民俗

    (婚庆民俗一直随时代变革而演变。古代婚嫁习俗、1949以后、“文革”中、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历史阶段的婚仪,无不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当前婚姻礼仪的陋习突出表现在强调彩礼、嫁妆及要“有房有车”,还有大摆婚宴,这都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压力。)

    三、殡葬民俗

    (殡葬民俗特别着重仪式感,历来很隆重。仪式中的跪接棺、接外祖、买水、辞生祭、“三年”守孝等,无不体现古代传统的“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涵。当前丧礼中的陋习表现为哗众取宠、奢华浮夸的出殡仪式,“阵头”众多,“廿四拜”代哭、花圈招摇过市、“三年”祭大摆宴席等。)

    信仰民俗、婚庆民俗、殡葬民俗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陋习,不但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而且也违背了民俗文化的本真。移风易俗就是根据时代发展、文明进步,对民俗中的陋习反思、匡正,发扬精华,去除糟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筑国家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联合发文,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英都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在传承过程中发扬积极因素,不断革除陋习,让民俗文化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