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后昆 名门苗裔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廿二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即今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霞美)。
洪承畴是泉州望族武荣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孙,出身书香门第。但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曾祖父洪以诜是秀才。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很有名气,在赴京会试途中卒于杭州。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后来被朝廷旌表节孝,累赠一品夫人。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丰州锦田傅氏女为妻,是名门闺秀,她教子极严。生三子,长承畴,次承畹,三承俊。承畹早逝。承俊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家驹千里 国石万钧
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但因家境贫寒,11岁就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墟埔走街串巷叫卖。当时有个秀才洪启胤在水沟馆办社学。洪承畴在叫卖豆腐干之余,常常到水沟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就免费收承畴为徒。洪承畴重进校门。
承畴学习很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承畴少年的非凡抱负,甚得恩师赏识,洪启胤曾在承畴的一篇作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笫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笫十四名进士。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政治生涯。
总督三边 誉称“洪军”
天启二年(1622)洪承畴擢升渐江提学佥事,2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1627年)升陕西督粮道参议。当时陕西连年干旱,农民大饥,加上明末朝廷的腐败统治,赋税苛重,农民起义自此揭开序幕。崇祯三年(1630),学过兵法的洪承畴升延安巡抚,次年升陕西三边总督。奉命主持镇压陕西农民起义军的事宜。洪承畴治军有方,连连胜利,朝野颂声大起,称洪承畴的军队为“洪兵”,“洪军”。在取得一定成果后,洪承畴向崇祯皇帝上书请求留饷银20万两,一部份作军费,一部份赈济贫民。崇祯七年(1634)十二月,承畴擢升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等处军务,仍兼任陕西三边总督。
趋援锦州 松山决战
崇祯十一年(1638),崛起于十七世纪的满州清兵入犯京畿,关外告急。洪承畴奉命回京。次年,授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崇祯十四年(1641),锦州守将祖大寿一再告急,承畴奉命率军抵达松山与清兵会战。他控制了松山至锦州的制高点,以凌厉攻势重挫清军,锦州局势开始好转。但由于明廷政治极端腐败,崇祯皇帝又性多疑忌,用人不专,片面听信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的错误意见,下诏催承畴速战,陈新甲还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骐作监军,使洪承畴以守为战把清军拖疲拖垮的作战方略无法实施。权臣干预,号令不一,导致洪承畴指挥不灵,历时2年的松锦决战,终以明军失败洪承畴被俘告终。许多翔实史料证明,松锦火陷是明廷极端腐败所导致,并非洪承畴“失计”。
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一心争取承畴归顺,派满汉文武官员轮流劝降,均遭拒绝。清将发怒,举刀威胁,他“延颈承刃”,始终不屈。后来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意见,对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还亲临囚所探视,终于感动洪承畴降清。咸丰间举人吕宗健《咏洪文襄》一诗有“无奈受恩深覆载,遂甘攘诟救疮痍”之句。他认为洪承畴是被皇太极关怀所感动,才下决心蒙受种种非议责难,为救老百姓而降清。
佐理机务 运筹帷幄
顺治元年,清军大举入关,承畴审时度势,向多尔衮献策:应宣布王令“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使“军民秋毫无犯”,“百姓仍以安全”。多尔衮接受承畴这些建议,入关非常顺利。入京后,洪承畴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在此期间,他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并建议顺治皇帝“习汉文,晓汉语”,倡导儒家学说,了解汉人礼俗。献计甚多,大多被多尔衮和顺治采纳,得到推行。
招抚江南 开国鸿勋
顺治2年(1645),豫亲王多铎攻占南京,南明福王被擒。清军随即顺利占领常州、苏州、太仓、嘉兴等地。摄政王多尔衮被胜利冲昏头脑,悍然下“剃发令”:“反对者,杀无赦”。这一带有强烈民族征服性质的命令,立即激起江南汉族人民的英勇反抗,抗清浪潮风起云涌。危难之中,多尔衮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授予“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为促使国家迅速统一和安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如:招抚、举荐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有效地缓和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用和平方式招抚宁国、徽州、九江、南昌、袁州、南康等十三州府,使这些地方遭兵火洗劫。历史上称为“开清第一功”。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也不得已斩杀了明王室的一些顽固势力。但从促进清王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角度来看,其功绩是主要的,顺治皇帝高度评价洪承畴招抚江南的功绩,称他是“兴朝良佐”,“开国鸿勋”。
平定西南 绥靖南疆
顺治五年以后,南方抗清战火复燃。顺治十年(1653),已入京佐理机务、兼任《清太宗实录》总裁官的洪承畴,被任命为“太保兼太子太师,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不得稽迟”。此时承畴已61岁。临行前,顺治帝设宴饯行,赐宝马、宝刀。承畴入湖广后,即以湖南为中心,实行屯田、备粮、修城防、设水师,作长期计划。面对西南一带多年战乱,民不聊生,人民需要安定,国家需要统一的时局,承畴坚决反对穷兵黩武。他审度时势,实行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为绥靖南疆促进国家统一立下了历史性功劳。云南平定后,他又向朝廷请示减轻百姓负担,赈济灾民,建议暂缓向逃亡缅甸的桂王余部进军,以恢复生产,安定地方。
丰功伟业 千秋评说
顺治十六年(1659),洪承畴因年老体衰获准离任回京调理,顺治十八年(1661),69岁的洪承畴退休,康熙四年(1665)二月,洪承畴病逝,享年73岁,康熙皇帝为他谥号“文襄”。但到了乾隆皇帝,他为了要求臣下永远忠于王室,把由明入清的降官125人全部列为“贰臣”,洪承畴也在被贬斥之列。
洪承畴事清以后,入内院佐机务,受命招抚江南,经略西南,时间跨度长达16年,构成他一生功业的鼎盛时期。他的许多建议和举措,对促进清廷迅速完成统一大业起了积极作用,顺乎时代发展,合乎民心民意,有利于清初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如果没有洪承畴,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活剧,许多章节将会是另一种写法。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写诗《赞洪文襄》:“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高度评价洪承畴的历史功绩在于促进民族团结,使老百姓免受战争苦难。
1991年,《求是》杂志副总编、历史学家苏双碧到英都考察,在洪氏家庙东轩挥笔题词:开清第一功。同年,王宏志编著的《洪承畴传》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书名,苏双碧作序。该书以历史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研究、分析洪承畴一生的功过是非,力排三百多年来在狭隘民族思想影响下对洪承畴的种种贬斥,肯定洪承畴的“主要政绩对中华民族的安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应属于基本肯定的人物”。
王宏志的《洪承畴传》是我国史学界第一部客观全面评价洪承畴功过是非的传记,开创了洪承畴研究的新局面。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研究文章,对洪承畴的历史性功绩予以肯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史专家李治亭的论文《再辨洪承畴降清问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在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讲座《解读洪承畴降清之谜》等。2003年11月,“开清重臣洪承畴学术研讨会”在南安举行。南北清史专家汇集南安,在会上发表了许多洪承畴研究最新成果的论文。与会成员还到英都参观考察洪氏家庙、洪承畴读书处溪益馆,缅怀这位为清朝统一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辅国堪称真学士,爱民即是大英雄”。这是洪承畴纪念园大门牌坊的对联。洪承畴的故乡英都人民,以历史上出过这样一位伟大人物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