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村居笔记】天涯无觅“秋分早”

2016-07-29 10:25:21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今日到仕林村采访昆明南安商会与仕林村的扶贫活动,看到山腰层层梯田一片青葱,心甚喜悦。农民告诉我,那是中稻。无意中发现了中稻,好似见到久违的老朋友,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我年轻时在人民公社种田,我们生产队有一片梯田在高山之半腰,山高水冷,一年无法种植两季水稻,只好种单季稻。这种单季水稻就称为“中稻”,是一种在季节上介于早熟类型(早稻)和晚熟类型(晚稻)之间的中熟类型的稻子。在英都平原地区,有少量的高山水田,都种植中稻。一般在农历的四、五月插秧,八、九月收成。

    传统的中稻品种产量较低,但米质优良。中稻谷辗出的大米叫“冬米”,特别适合做饭,细长的腰身,晶莹的米粒,蒸起饭来不粘不腻,既松软又散发出淡淡的米香。用新收成的“冬米”和芥菜做咸饭,再浇上新采收压榨的茶油,吃起来口齿生香,别有一番滋味。至今,一提起“冬米饭”,绝对是上五十岁以上年纪的人们之梦幻般回忆。

IMG_2800.JPG

(种植中稻的仕林梯田)

    我问仕林村的老农,那满山梯田种的中稻都是些什么品种啊?回答是“杂优”。我又问,我们梦中萦迴的“冬米饭”,那些传统的中稻品种都哪去了?这些老农民异口同声说,早就没了,自从有了杂交水稻品种,老品种已经完全断绝。一说起传统中稻品种,他们现在能说出名称的品种,只有“秋分早”、“红脚慢”,其他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工贸兴镇,农村转型。英都平原地区村民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远在山上的单季稻田早已荒芜。今天看到仕林村在高山深谷的冷水梯田还有种中稻,不禁使我对这些守望着一亩三分地默默耕耘的农民充满感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扶贫活动中,来自城市的企业家们都提出应该发挥贫困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种养殖业,生产出优良品质的农家产品,探索适合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基于此,我忽然想起,还能不能够开发昔日的“秋分早”之类的传统中稻品种,让香喷喷的“冬米饭”再上餐桌呢?

IMG_9272.jpg

    记得前几年去台湾旅游,参观过台湾东部一个农村,农民介绍说,他们出产的稻米大部份卖给日本,一斤折合人民币值20多元哦!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主粮的要求更加讲究。近年来什么“营养大米”、“营养面粉”,粗粮细粮五花八门一齐上阵,鱼龙混杂,慨念令人莫衷一是,其中不乏是打着“养生”的旗号骗人的。我想,这实实在在的“冬米”如果能够开发出来,一斤卖它个十几元应该没有问题,不坑人,又增收。

    行文至此,不得不说到杂交水稻。袁隆平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对我国十几亿人解决吃饭问题是个大贡献。但杂交水稻压倒一切的全面推广,把许多优良的传统品种全部弄丢了,是个悲剧。包括“秋分早”等的传统稻谷品种,保留着千年前传统稻种的丰富信息和基因,是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光辉的成果,是农耕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保护他,愧对先人啊!

IMG_9339.JPG

    我完全不懂农业科学,但听说科学界有识之士已有人提出要保护中国稻谷的传统母种。我认为这是件功德,它必将为以后解决子子孙孙吃饭问题的农业科学研究提供稻谷母种的支持。

    我希望能够出现奇迹,再看到产量低却品质好、经济价值高的“秋分早”之类的“冬米”等优质大米品种重新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我更呼吁,我们的农业科研机构,应该迅速抢救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的中国水稻母种,为后代的水稻科研提供基因,这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2016.7.28夜草


相关热词搜索:中稻 冬米 秋分早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