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诗文选萃】吴忠溪:英都麻舌,糯软解乡愁

2025-08-18 16:31:37   来源:   

8月18日,《海丝商报》第4版发表了吴忠溪的文章《英都麻舌:糯软解乡愁》,全文如下:

2.jpg


1.jpg

英都麻糍(洪宗洲摄)


英都麻糍的制作过程,就是一段灵魂之舞。

水,是唤醒灵魂的第一道咒语:让上等糯米在清冽泉水中沉睡五个时辰左右,吸足天地灵气,直至糯米粒粒莹润如处子泪珠,送至厅口那一个斑驳厚重的百年石磨,磨成浆,沥到八成干,再把米浆放在竹蒸笼中涅槃重生。灶台上升腾的雾气,是米浆在蒸笼里吐纳的魂魄,化作一团颤巍巍、暖融融的羊脂玉般的糯米团。打开蒸笼,糯米的甜香在老屋游走,如一声被炊烟浸透的吟唱绕梁不绝。

真正的蜕变,始于那场力与柔的古老舞蹈。一间老屋里,窗台上那摇曳的灯火如豆,泛出温润的、橘黄的微光。一位壮年男子赤膊弓腰,筋肉虬结如古榕之根,那双被岁月包浆的手,持丈余长棍,在木桶中与滚烫的米团抵死缠绵,柔韧的米团在长棍与木桶的缠绕和搅拌中渐渐苏醒、逐渐黏稠,持续近一个时辰的角力与驯服,方使那团混沌初开的云絮,生出勾魂摄魄的筋骨与缠绵悱恻的韧意,再用手挤捏成半截食指长的圆舌状。这是用汗水浇灌出的生命质感和柔韧度,是冰冷机械永难企及的。

最后的点化,在于那碟不可或缺的灵魂佐料。芝麻、花生在陶鏊上小火慢焙,焦香如情话般丝丝缕缕渗出,与晶莹的冰糖一同在石臼的吟哦中,碾磨、过筛,成金砂玉屑般的糖霜。当莹白温润的麻糍轻蘸其上,冰肌玉骨吻乡愁,一场味觉的盛宴在唇齿间悄然启幕。

闽南话里,麻糍的“糍”与“舌”同音,因此,我是更愿意把麻糍唤作“麻舌”的。这音韵的巧合,却造就了一首天启的诗篇。不是吗?你看那新制的麻糍,其形,宛如少女舌尖,无骨无状,温软示人,静待一场甜蜜的掠夺;其质,软糯Q弹,仿佛能含住整个南国雨季的温存与潮湿;其味,甜润芳香,芝麻花生的馥郁在唇舌间攻城略地,直抵心尖。

食客们早已参透这舌尖禅机:指尖轻拈,蘸上些许琥珀焦香的芝麻花生糖霜,送入口中,当麻舌轻触唇齿,仿佛触到的是初恋女友的舌尖,气若幽兰,微凉滑韧,齿尖轻合,那微冰滑嫩的触感倏然侵入,恍若拂过江南初春枝头、最怯生生的那一瓣梨蕊,甜润生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东坡词中仙子的幽韵,仿佛山涧初融的雪水,潺潺流过灵魂的焦渴河床;糯米的缠绵在舌床上温柔化开,糖粉的细微颗粒如星子般闪烁其间,你舌尖的每一寸味蕾都沐浴在一阵清凉的麻栗中,毛孔竖立,浑身通泰,果然是麻“舌”啊!

这,便是我把它唤作“少女的舌头”的原因所在——每一次轻抿,都似一场舌尖与舌尖的索取与探索,古人笔下“舌本芳频漱”的喟叹,于此间找到了最蚀骨销魂的注脚。

有人说,英都麻舌的骨血里,流淌着一场文脉与乡愁的缱绻相逢。这软糯的精灵,带着士大夫笔砚间的清雅与土地里深埋的拙朴,在闽南的味觉版图上,刻下了自己温软又倔强的名字。这使得英都麻舌成为供奉岁月神坛的朴素图腾。它那“洁白如玉”的姿容,被点染上人间最朴素的祈愿——是圆满,是吉祥,是血脉深处不熄的烛火。岁末的寒风尚未吹尽,家族血脉的召唤已在炊烟中鼓荡:全家围聚,淘米磨浆,木槌击打石臼的“咚咚”声,沉稳如祖辈先人的心跳,是游子归航的鼓点,也是乡愁破土的胎音。

随着英都人出外谋生、外迁,麻舌的香味开始飘散在闽南、台湾及印尼、马来西亚一带。海外多少离人,即使老了走不动了,回不了魂牵梦萦的故土,也要费尽千辛万苦,或让子女,或托人带几盒麻舌,在蕉风椰雨的异国长夜,只要轻嘬这一小片处子之舌,便仿佛吻到了故乡井台上那枚湿漉漉的月亮,顿时故园的晨雾漫上眼睫,老屋的炊烟缠绕指间,阿母唤儿的声音穿透岁月,远离故土前媒妁撮合的她交代的话语……万般滋味,千种情思,尽数消融于这一吻:——这一吻,吻断了天涯,吻穿了流年,吻醒了沉睡在血脉深处的乡愁。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