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河
前段时间,利用空闲时间,写了两篇赋文,发表在小镇媒体,即有读者或电话或微信问我什么叫“赋”,叫我简单解答一下,感觉很多人不了解赋的文体特点,因此,把个人意见稍作整理,分享予大家共同探讨。
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魅力的一种文体,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既蕴含诗歌的韵律美感,又兼具散文的灵动自由,以其独有的风姿,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赋讲究文采斐然、韵律和谐,具有诗歌与散文的双重性质。其核心特点可概括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着重于对事物、景物的细致描绘,并借景抒情,传达作者的情志。具有文言文色彩骈偶与押韵是赋文极为显著的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关键标志,这一点往往被作者和读者所忽略。不过,与律诗严格的押韵规则不同,赋的押韵相对灵活,可以中途换韵,也可以无换韵,不必一韵到底,在韵律的把握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在语句形式上,赋常以四、六字句为主,极力追求骈偶和声律的和谐。文辞极为华丽,注重藻饰,广泛运用典故。大量的对偶句与排比句交织,使文章气势磅礴,节奏明快。比如在描绘山川景色时,可能会有“峰峦叠翠,碧水环流;云霞映日,飞鸟逐风”这样的表述,通过对偶展现景色的对称美,用排比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但并非具有文言文色彩或采用骈偶句式的文章就能称作赋。赋要求句子不仅要骈偶,还必须押韵,以此达成声律的和谐。同时,内容需高度集中,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不像散文那样可以较为随意地联想与铺陈。这使得赋的创作难度较高,创作者不仅要驾驭优美的词藻,巧妙运用典故,还要兼顾韵律和大量的对偶、排比,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准地叙事状物、抒发情感。
赋与诗虽同属文学领域,却有着明显区别。诗大多是作者因情而发,为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创作,情感的抒发是其核心。而赋常常是为了描绘事物、叙述事件而构思行文,以叙事状物为主。例如,一首诗可能只是为了抒发诗人刹那间的思乡之情,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直抒胸臆;而赋在描写一座城市时,会详细地叙述城市的建筑布局、市井生活、历史变迁等,全方位地展现城市的风貌。
散文则是一种句式自由、无需讲究对偶和声律的文体,也不要押韵,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侧重于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见解。与赋相比,散文在表达上更为随性,不受韵律和句式的过多束缚。
赋依据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可细分为四种体裁:
一、古赋:盛行于汉代,篇幅通常较长,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通过虚构的对话,展现宏大的场景和丰富的内容。
二、俳赋(骈赋):注重对偶、用典和藻饰,篇幅相对较短,语言精美,如江淹的《别赋》,用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辞藻,描绘出各种离别的场景和情感。恰如其分地引用典故完成的骈赋虽然优秀,但十分难写,要有相当丰富的文学知识和非常扎实的文笔功底!
三、律赋:在唐宋时期成为科举考试采用的体裁,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对仗和平仄协调要求极为严格,格式规范,注重形式的工整。
四、文赋:其核心特点可概括为“不拘骈偶,散韵结合”。对仗和押韵不太严苛,具有更自由的表达空间,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文中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阔景象,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既展现了赋的文采和韵律之美,又体现了文赋自由洒脱的特点。文赋保留了赋的押韵传统,但押韵规则较自由,可隔句押韵或无规律押韵,甚至大量融入散文句式,形成韵散夹杂的独特风格。与骈赋(讲究四六骈偶)和律赋(严格限韵)相比,文赋更重内容表达而非形式工整,其语言更质朴,注重思想性与自然流畅。
此外,赋还具备文言文的一些语法特点。多采用省略句式,主语、宾语、介词等常常省略;语序灵活多变,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语法结构使文章表达更为简洁凝练,但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难度。而且赋用词简练却内涵丰富,多使用单音节词,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普遍。
终上所述,本人认为赋文有:骈偶、押韵、用典、文言文等基本特点,脱离这几个因素就不能算是合格的赋文。
因此在欣赏赋文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其华丽的文采,更要深入了解赋这一文体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具有文言文色彩、采用骈偶句式的文章就是赋,也不应因文中省略主语谓语、词序颠倒而感到疑问,更不能将记叙文融入文言文特点就当作赋。有的地方嵌入“之乎者也”,这些虽无任何意义,但这是古汉语文体特色,起着加强语气的重要作用,使文章声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是赋文的特点,而不是多余的,缺之不得,不要由此对赋文体产生误解。只有深入理解赋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领略到赋文的魅力与韵味,感受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这是我对赋文体的一点理解,不详之处,请予理解,如有不同看法,请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