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文化】祖厝门口的旗杆

2016-05-13 15:21:15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许多祖厝、祠堂的大门外,都立有旗杆。旗杆是中华民族祠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族中有人中了举人或拔为贡生,都要在祠堂门口树立旗杆,以示耀祖荣宗,也是对功名成就者的表彰。这种风俗在明清两代最盛。清代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就有关于贡生严致中“出贡竖旗杆”的描写,文章还写到竖旗杆要摆酒席请客的情节。至清代,旗杆并不是在省试(乡试)中举人后才竖的,而是在取得秀才身份之后参加乡试(省试)之前就可以竖立了。乡试发榜之后,如果中了举人,则“祭旗”、“告祖先”庆祝,如果没有考中,则悄悄地把旗杆放倒,谓之“倒楣”,现在“倒霉”一词由此而来。“倒楣”是非常尴尬的事,被认为是不光彩的。后来就衍变成在参加乡试之前先立旗杆夹,如果中了,再竖旗杆。如果没中,也没有“倒楣”之嫌。

    在广东、福建、江西的客家人居住地的祠堂门外,旗杆是石制的,如华表一样,称为“石旗杆”,有高达5至6米的,旗杆下端的石底座有方型也有六角或八角型。有的大祠堂出的科第人才较多,石旗杆立得多了,非常气派、壮观。石旗杆选材不容易,搬运困难,且雕刻精细,制作成本很高,因而大部份地区采用木质旗杆。木质旗杆多选用杉木制成。木制旗杆底部都有石制的旗杆夹。旗杆夹是由石底座和两片竖立的长条型石块组成,夹石的尾端雕成毛笔的笔尾状,夹石中间有二个菱形孔,供竖立旗杆时插进木榫,以固定旗杆。木制旗杆一般高达鲁班尺的4-5丈,相当于12-15米,高挑修长。

    无论石旗杆、木旗杆,上方都置有斗形构件。中举人可以置一个“斗”,中进士则置二个“斗”,也有置三个斗的,那是中了状元。“斗”寓意文运,主管文运之神魁星,就有“魁星捧斗”、“魁星踢斗”的神像造型。斗是古代表示容量的计量工具,一斗有十升,寓意“步步高升”。祭旗仪式鸣铳三响,寓意三科(乡试、会试、殿试)连捷高中。

    木制的旗杆经风雨浸蚀,日久了会腐烂,现代重立的旗杆,有的已经采用钢管或不锈钢管了。在南安市英都镇的翁山洪氏家庙,2014年重竖的旗杆,就是钢管制成的。旗杆立于石夹之中,净高11米,上置2个斗。

    竖旗杆被认为是件很荣耀而神圣的事情,必须隆重地举行相关典礼,昭告祖先,祭祀旗神。祭祀结束还要宴请乡亲长老、各界士绅。所以《儒林外史》会写到拔贡生竖旗杆后开宴请客的情节。

    祖厝年代久了就成了祠堂。祠堂门口的旗杆默默地立在那里,以无声的语言向后生讲述祖先的荣耀,还具有启迪后人、励志青年的作用,是丰富多彩的宗祠文化的组成部份。

    【特别提示:本文是民俗文化专家榕光老师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IMG_2314.JPG

(福建永定祠堂的石旗杆)

(石旗杆的构件都精雕细刻)

(石旗杆的构件都精雕细刻)

0 (4).jpg

(南安市英都镇翁山洪氏家庙重竖的旗杆)


相关热词搜索:旗杆 祖厝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