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如其来的雨后,我再次来到英都良山这条古街。
英都这个远离海洋的小镇,因自古富庶以及英溪穿境而过直入晋江的缘故,成了海丝之路的内河驿渡,所以街口处有一座分炉于九日山的昭惠庙,供奉的是第一代海神昭惠王座下的仁福王,与海有隐秘的联系。庙不大,但雕龙刻凤,嵌玉漆金,装饰得十分华丽。
位于英都镇区的昭惠庙 海丝商报 记者 李想 摄
进了庙,有位妇人正在拜拜,见我入内,十分自然地与我聊天,仿佛我就是村里的人。她说过几日她要去外省找儿子,便来与神灵说一下,保佑一路顺利。闽南人与神灵相亲,有时神灵如同一位家长,婚丧嫁娶、出门谋生等事情都来与他商量。又说她弟弟爱吃麦粉做的粿,且要本地小麦磨的粉,所以她去找人收了几十斤,天公却时常下雨,怕出门前晾晒不干……在神灵前聊着俗世的烟火,神灵应也是习以为常,镇坐在这街口数百年,看着每年正月拔拔灯拔过一代代子孙,拔过灯火的明明灭灭,早已成了当地的精神寄托。
出了庙,走过大街,经过数家肉铺、茶点、食肆、杂货铺,与其他街道相差不大,然而街道毕竟老旧了,房子是几十年前的遗存,街址则有数百年的风烟,因此整体有陈旧的味道,时光仿佛放缓了脚步,回到了数十年前。店铺里坐着的主人,是与旧街同老的老人,像一棵树生长在一个地方,与那个地方一起老成了风景。午后经过,常常看到一群老人在街边玩叶子牌,牌与人俱老,像是上百年来他们就一直在那玩牌,牌是旧时古物,人也是旧时人,旧得这个新的时代其他处都没有此等牌与人。数次经过,总觉得像是闯入晋时石室山的仙人棋局,到乡翻似烂柯人。
街上有数家特产店,卖的是英都当地的特产,如麻糍、麻粩、寸枣、茶梳饼、贡糖等,都是远近闻名,可以代表泉州的一种味道。吃过其他各地的麻粩、寸枣,仍是觉得英都的滋味最正,他处难及。
街的中段是翁山十二景之一的家庙雄姿,是全英都最为荣光的地方——五世祠。未曾踏入,便被门口农民的菜摊吸引,并无什么特别的菜,不过是寻常之物,但一样样摆放在地等着人来采买,有鲜活旺盛的烟火气。空心菜、地瓜叶等叶菜鲜碧翠嫩,南瓜、冬瓜等瓜类硕大圆滚,酸笋、咸菜装在罐子里低头顺目,地里采来的鱼腥草、仙草则随意摊着,等着人来辨认发现。
门外是粗粝真实的生活,踏入宗祠门,则是端穆肃静的人生了。西轩被改成了百姓书房,几个书架靠墙立着,书杂而略旧,是被人与时光之手长时摸过的结果。厅中摆满木制方桌,桌上摆着一个个比茶盏略大的物什,乍看以为是什么祭祀之物,走近一看,才知竟是象棋,想来闲时有众多老人在此下棋,小孩则在一旁看书。鹤发对红颜,堂上祖宗见了后人的生息繁衍,应会高兴。子孙们讲着祖先的荣光也十分自豪,他们说,翁山洪氏四世一脉单传,至五世才有东、西轩两派,至第六代则支分十二房,如此瓜瓞连绵,乃至“横直三铺路,十村一片红(洪)”。十二世祖洪承畴声名显赫,其他父子状元、叔侄状元也屡见不鲜,乃至宗祠前的旗杆无数,光是族内有资格立旗杆的就有一百四十余位……
行走在宗祠之内,看到一个家族的厚重历史。中华民族正是有这样同气连枝的家族观念,才有连绵不息、传承千年的文明。想起蔡崇达在新书中问:“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我想答,凭的是文化、坚韧以及家族间的互相看顾与团结,就如庙中那妇人爱护兄弟一样。
出了宗祠再往前,就是一条比前段更老旧的街了,门首偶尔的几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标牌诉说着时代的风霜。从街头走到街尾,像是窥见了一段漫长的历史,从宋时小家定居到繁茂乃至成村成镇,到宋元时与泉州港一起经历辉煌再逐渐没落又渐渐复苏,像观潮,潮生、潮涌、潮落复潮生。
街后的英都三中,学生们正好放学,蜂拥着走至街上来,老街一下被拥入了新的时代,满溢着青春时尚的气息。它承载着旧,也包容着新,守护着村镇一代代人的成长。
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