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集》(散文篇、诗歌篇)
后记
洪天平
今天,我的《苔花集》“诗歌篇”和“散文篇”终于告一段落,可以付梓了。
本来我想,来日方长,事缓则圆,还是等等再说吧。忽然忆起多年以前我学完车办了驾照,却迟迟未买车子。一天有位年轻朋友问我为啥还不买车,我说好像最近车价在降,他很不客气地说,您都多大了,怎么还等!一句话敲到我心尖上,当天下午即携妻到城里提车。
实在说,对于写作,我只是出于爱好,或者是本能的驱使。其实早几年就经常有热心的朋友问我为什么还不出书,我总是腼腆地搪塞过去。我自己思衬了一下,“数量”应该早就够了,但“质量”有些不打底。是否如古语“若是他人母,只欠白虎汤”也未可知,不管怎么说,心里还是有点胆怯。
应该说,尽管现在个人出书成风,但当你真正结集成册了,人家在“高看”的同时还是会祭出质疑的眼神——可能吗?此君又没踏过大学门槛,更非哪家“会员”,该不会真有其事吧。只是应该承认,这一切都是自然而善意的。
还有就是拿既定的“尺子”套包分寸,比如用格律诗衡量现代的自由诗,用名人名文比对普通人文章,这样让人如何担待得起,因为“重量级”毕竟不一样啊!然而我一直以为,为文应有个性,不可人云亦云。就像曾经的大学生辩论赛一样,一个命题有正方和反方,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最终胜者不一定是哪方。
尽管有些许忧虑,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既然坚持了,既然写出来了,既然有积累了,不妨拿出来晾晾,这样对关心的朋友是一种诚恳的交待,对自己多年的付出也是一点安慰。况且我认为,自己人生的小册子已然翻至后面部分,不妨也学一学人称“放翁”的南宋诗人陆游,他晚年那种“六十年来万首诗”的洒脱与从容,享受过程而淡泊其他,让人敬仰。总之还是那句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本来想请人写个“序”的,但写序者一般要先把你的文章浏览一遍,然后才好下笔,几十万字的量,如今“秒奔”时代怎好意思劳烦人家,遂作罢。后来洪启文先生和洪明森先生自告奋勇表示可以帮忙,只是他们二位皆郑重申明不是写序,权且称作“读后感”。洪启文是我小学语文老师,已届八十高龄,堪称德高望重。特别此次为这两本书的付印,做了大量归拢审核校对等预前工作,让我深为感动。洪明森也是一名老师,在泉州市区一所中学任教,还是我的老家邻居。可以说,二位老师对我知根知底,为我写点什么,可谓手到擒来。
我想,有了两位尊敬的老师出手相助,恰似雪中送炭,一定会为我的诗歌和散文增色许多,实在幸甚。也或许正是因为二位老师一直谦称自己位置低微,苟如此刚好与我的身份和作品比较吻合,不致于产生大的落差。惺惺相惜,共赴彼岸。
另外就是这一诗一文两本册子,原都安排插图的,后在操作中发现一些图片其“颜值”非但不能增色,还令主题显得臃肿杂乱。考虑诗歌还是简洁清澈的好,遂为“瘦身”而酌定诗歌免插图,只保留极小部分微画面散文配图。
因为我不会电脑打字,一般手写后还得请人帮忙,我以为长此以往,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还有就是在两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得到一些前辈和同仁的无私帮助和指点,在此一并感谢!他们有:
刘惠民 |
、廖榕光、洪宗洲、洪文哲、洪毅光、陈晓东、苏清彬、林谋权、洪永森、洪振兴、林振林、洪杰伟等。
本次出版印刷共一套两册(诗歌和散文),得到挚友英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有福先生和华英阀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栋梁先生的鼎力支持,所需费用由他们二位慷慨赞助,无以为报,在此深鞠一躬,谨表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