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榕光
英都,是大自然镶嵌在南安西部的一颗璀璨明珠,风光独特,风景迷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她独处深闺,以致有“英内”的地名,意思就是深藏内幕,与世隔绝。由于峰峦重叠,无路与外界相通,所以诗人陈桂洲发出“峰峦叠抱疑无路”的兴叹。宋元之际,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在泉州崛起,农特产丰饶的英都,通过九曲十八弯的英溪水路与外界相通,所谓“水径长环别有天”,就是这种交通状况的诗意写照。
【峰峦叠抱疑无路,水势重环别有天】
古代的英都人外出,只能拄着拐杖,在草丛中寻找羊肠小道,翻过丛山峻岭走出樊篱,跌进深壑或丧身虎口的悲剧延续了千百年。
英都人一直梦想有一条路,一条通往幸福之门的路。
民国初年,举全乡之力,硬是从英墟老街到仑尾古苍挖出了一条一车道的土路,与泉(州)安(溪)公路连接,正待完工通车,却因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国民党反动派实行了“不抵抗”主义,把公路的主要桥梁“溪仔桥”炸断了。战争还没打响,英都人的“公路梦”却已在硝烟中断送云天。
1949年英都解放,人民政府在溪仔桥旧址建起临时木桥,供自行车、人力车通行。1958年百废俱兴,人民公社修复了一车道的英仑公路,拓宽加固了溪仔桥木桥,限重8吨。军需民食可以通过中型解放牌货车出入。英都也有了每天一班的往返县城客车。
1959年冬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领导,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福建省政府领导率领下,一行人乘40辆大小汽车浩浩荡荡开进英都,检查、观摩英都的农民业余教育。这是英仑公路的高光时刻,成万人夹道欢迎,盛况空前。车上的来宾不会知道,为了迎接这一空前的盛会,英都公社把这条5公里长的泥土公路分段包干给10个生产大队,组织社员挑灯夜战一个月,夜以继日进行维修、加固、拓宽工程,硬是把一车道改造成为2车道的泥土公路。盛会的前一天晚上,又组织社员把5公里长的公路全线洒水防尘,以保安全卫生。
图为教育部,团中央及省、地领导带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领导检查英都的业余教育,一行人过了溪仔桥下车接受群众欢迎。(原《泉州报》资料照片)
经过这场盛会的洗礼,英都人深深地懂得:路,对于山区人民是多么重要!没有公路,英都人走不出去,外面的人也无法认识英都!
英都啊,您再也不能“藏在深闺”了,您的美丽,您的传奇,应该让全国、全世界都了解,都知道!
1964年,英都公社又对这条路进行整修。老照片显示,当时的民山大队营头山尚未开发,但公路进行了降坡,“营头崎”不那么崎峭了。
(南安市公安局洪敦目提供)
1969年,英都公社在县财政支持下把溪仔桥从木桥改造成双曲石拱桥,桥栏上镌刻着毛主席豪迈的诗句:青山着意化为桥!
(廖榕光 摄)
这座被奉为永久性的石拱桥有多宽?老照片显示,在桥头的一端拍一张纪念照,15个人还得排成两行呢!
(洪宗洲提供)
贫穷限制了人们的理想,英都人当时有这么一座桥就很满足了!
1979年的春天,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神州大地春雷涌动,进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世世代代以农为业的英都人,紧跟时代步伐,走上了工贸发展的新征程。通过这条路,引进了水暖器材、阀门制造产业,工业基地蓄势待发。镇党政领导因势利导,举全镇之力,上下一心,捐钱献策,于1996年把英仑公路建成“准四车道”的水泥公路。这条路,催生了恒坂阀门基地,2000多亩的带状工业区规模乍现,英侨、百安、华英、中能泰丰、上海一核、申鹭达卫浴等一批核心企业强势入驻,全镇税收突破一亿元。随着我国水暖业界翘楚九牧厨卫加盟恒坂阀门基地,国企五矿建设智慧工业园,更是把英都产业推进智慧发展的队伍行列。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英都人着急了。原来我们通往发展的路,还是个未圆的梦!我们现在的路太窄了,我们必须有一条能适应时代发展步伐的康庄大道!
党政领导、乡亲同胞,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经过多年奔走呼号,多方争取,英仑公路的拓宽提升工程终于付之实施。工程的资金来源于上级财政拨款和乡镇自筹,我们必须承担两千万元的资金支持。镇党政已发出倡议,呼吁全镇上下、在家在外全体乡亲,踊跃捐款,共襄大业。
人心齐则泰山移。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把这条关系英都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腾飞之路建设好,圆此千年梦想。功在当代,利及千秋!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