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历史文献专题片《传奇英都》解说词

2016-04-22 13:53:47   来源:   

    【英都乡讯原创】(作者:榕光)

    一、峥嵘岁月

    (画外音,闽南语吟诵七言律诗:岂必桃源境是仙,翁山形胜更超然。峰峦叠抱疑无路,水势重环别有天。王谢衣冠辉洞壑,杜韦第宅护云烟。客荷酩酊经旬日,胜昔駪征历九埏。)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历史名镇,遐迩闻名的闽南侨乡,古代属于福建泉州府的南安二十七都,现在称南安市英都镇。

    这首用闽南语吟诵的《游翁山》七言律诗,写于二百多年前,作者是清代泉州名宦、官至提督学政的陈桂洲。他在英都农家作客,酒过数巡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豪放诗篇。“翁山”是英都镇的古称。

    (民俗文化专家榕光的书房。榕光翻开史料。榕光同期声:其实,比陈桂洲早100多年,就有人写过赞美翁山的文章,他是明朝的礼部尚书林欲楫。他写道:“南邑西北有山曰翁山,峻庞翔舞,秀丽甲一方”。出版于1944年的《翁山洪氏文献辑要》,序言的作者是曾在清末任过广东省三水知县的洪锡畴。他写道,“英都为吾邑文明发达最早之乡”。1961年,南安县文物普查队在英都大尖山上发掘出石戈,石锛,石凿,经厦门大学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最近几年,省文物考古队又先后在英溪流域发现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些丰富的史料足证,英都至少在三、四千年之前就有人类居住繁衍,确实是“南邑文明发达最早之乡”。)

    翁山的地名始于隋朝。时有江西九江人陈承功任南安县令,晚年隐居于此,见西北部有山如老翁驼背,为之命名曰翁山。此后,就以翁山为乡名。元代改乡为都,翁山乡为南安之二十七都。明朝废都,恢复乡制,翁山乡称为英山乡。至民国,始称为“英都”。

    英都是历史悠久的著名侨乡,清乾隆版《武荣翁山洪氏族谱》就有西轩长房十一世洪启阔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去马来亚经商的记载。由此算来,英都华侨出洋的历史,有文字记载已经400多年了。

    英都与安溪县、同安县接壤,在现代革命斗争史上,是著名的安、南、同边区革命根据地。为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先后有19位游击队员、武工队员在英都壮烈牺牲。1999年10月7日,张克辉同志对陪同他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市、镇党政领导说,“英都是烈士用鲜血浸染的红土地”。

    发源于云顶山和芹山的两条深山小涧,在仕林村汇合,逶迤曲折,自西向东纵贯全镇,在安溪的玉田村流入晋江西溪,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英溪,英都人的母亲河。26公里溪流千年不息淙淙流淌,浇灌了一万五千多亩良田,使英都在历史上成为富甲南安的西部粮仓,誉称“金英”。

    历史上,英都农业发达的标志是曾经作为茶叶和丝绸的著名产地而流芳史册。宋代,南安英山乡就是当时福建6个茶叶产区之一,至明代,英山的茶叶在向朝廷进贡的贡品中“甲于天下”。英都的丝绸产品名叫“翁绢”。《泉州府志》载:“南安翁山有蚕,出黄丝,生织作绢,曰翁绢”,驰名泉郡,并作为贡品进贡朝廷,还出口南洋诸国。一直到清道光年间,翁山的蚕种还是泉州养蚕户种源之选。

    岁月悄然流逝,“英山茶”和“翁绢”都已成绝响,而享誉全国的英都拔拔灯,却用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丝路东端在此发祥的光辉历史。

    北宋,北方连年战乱,陆上丝绸之路完全断绝,崛起了以泉州港发祥的海上丝绸之路,南安九日山下的金鸡码头番舶接踵而至,外商云集。英都以其位居南安西部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以及茶叶丝绸的产区,使英溪成为泉州海上丝路的内河驿渡的起点之一,英溪码头每日数十艘驳船进出,一批一批的丝绸、茶叶、粮食、薪炭等农产品从这里运往泉州,供应了城市人民生活并出口外邦。

    昔日繁华的英溪码头早已消失,但当年英溪纤夫从九日山分灵创建的董山昭惠庙,却通过拔拔灯的形式记录下当年英溪河运的繁荣。2008年,英都拔拔灯民俗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9大灯会之一。

    尽管年湮代远,沧海变成了桑田,但岁月遗留下的史迹,却时时勾起人们追寻古人足迹的怀古之情。

    建于宋代的牛尾塔曾经是英都通往沿海的路标。同样是建于宋代的竹仔林桥,是通往厦门同安的必经之路。如今它们默默地为我们守望着一段悄然逝去的时光。

    垵后巷祀公宫,长眠着明嘉靖年间抗倭牺牲的英雄,500多年来延绵不断的香火,让我们铭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民族,自明代以来多次侵犯中国。对于他们,永远不可放松警惕之心。

    二、璀璨群星

    汩汩的英溪水,不仅滋润着英都的良田沃野,还哺了一代代的优秀儿女。尤其是明清两代,人文鼎盛。先后出过进士18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名宦辈出,群星璀璨。其中最杰出的是明朝的三位布政使和清朝的洪承畴。

    洪有复,明万历庚辰科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他为官22年,以关心百姓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公平税赋,安定少数民族的政绩著称。         

    洪启睿,明万历壬辰科会元,进士。官至浙江左布政使。治浙期间,他请求朝廷减免钱粮,赈济灾民,加强海防建设,多次击退入侵的倭寇,使浙东沿海得以安宁。

    洪启胤,明万历己酉科举人,万历已末科明通榜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署云南布政使。他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任官,对建设边陲安定社会多有建树,屡受诰封。

    明万历年间,英都人丁不过3000左右,竟出了3个布政使,明朝的“布政使”在当时是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洪承畴,明万历丙辰科进士。在明官至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明末,他统兵13万与清兵会战于锦州,兵败被俘后归顺清太宗。他一生力主满汉合流,安定民心,辅助清廷建立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坚决反对分裂,反对穷兵黩武,实行以招抚为主,征剿为辅的战略,为加快清朝的统一进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顺治皇帝褒奖他“兴朝良佐”,“开国鸿勋”。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是当时的宰相。

    如今,这些历史人物的丰功伟业,都已经浓缩成洪氏家庙厅堂上的的牌匾。但其中有一方“少将”匾额却是为当代人立的。他就是“中国管乐之父”、少将衔中国军乐团长洪潘。他在1942年受命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乐团,任团长兼指挥。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成立,解放军总政治部特聘洪潘为总教师。洪潘终生为我国管乐事业培养许多优秀的演奏家、指挥家,门生超过1000人。他的成就入编美国传记学院出版的《世界500名有影响的指挥家》一书。

    三、壮丽山川

    云从古室,原名禄寿院,始建于五代,是闽南最古老的禅林之一。因元代有云从先生在此教书育人,融佛教、儒教、道教于一体而得名,见证历史沧桑的和尚墓和师姑塔,是云从古室的珍贵文物。

    被称为“十景藏幽群壑里,一岩挺秀众山中”的宝湖岩,清道光十四年安溪知县刘抠题写的“宝湖古地”匾额,现在依然高悬于岩寺大门。近十几年来,由于社会各方热心人士慷慨捐赠,增建了石门坊、大悲殿、弥勒殿、韦驮殿等,岩寺规模更大,景观更新,成为别具魅力的旅游景点。

    七岩中海拔最高的是古竹岩,又称古迹岩。这座岩寺始建于宋,废圮于清,2002年复建。四周悬崖陡峭,树木参天,置身岩寺门前,极目远望,英都风光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狮子岩则以山峦环抱,地形奇特而著称。此处远离尘嚣,恍惚与世隔绝。这是2004年由热心人士捐资复建的祖师殿。

    英都古代佛教兴盛的另一佐证,就是除了“七岩”,还有“八院”。这传说中的八院,现在硕果仅存“石泉禅院”。禅院始建于宋,历千年风霜,两度兴废。2001年复建,并增建檀樾祠、寿星楼、慈悲殿,以及观音石雕立像、放生池等,整个建筑群规模弘大,蔚为壮观。

    位于海拔450多米高的高闾山上的宝华殿,是英都现存唯一的道教宫观。宝华殿在悬崖峭壁之巅,春夏两季云遮雾绕。明嘉靖河南道监察御史洪庭桂,出仕前曾攀崖越壁问道高闾山,梦游仙境,留下了美好传说。由于高闾地形险峻,在上世纪历次“战天斗地”的运动中,所幸自然环境未受破坏,殊足珍贵。

    宗祠建筑是英都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洪氏家庙,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为福建省最大的宗祠建筑群。庙堂里的金字牌匾、十八进士画像,门外高耸的旗杆,无不让人对先贤创建的伟业肃然起敬。现在,洪氏家庙是英都的文化活动中心。

    洪承畴故居与新建的洪承畴雕像、碑廊、纪念馆,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洪承畴纪念园,是福建省政协文史委命名的“福建名人故居”。

    这些名胜的修建重光,无疑为英都的风景增色。然而,更令英都人感到骄傲的是几年来英溪整治的丰硕成果。

    四、锦绣前程

    2012年,政府和民间上下一心,环保和整治双管齐下,上级政府、地方财政和社会集资,三方共投入4千多万元,启动了英溪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整治工程。共疏浚河道8公里,新建防洪堤5.4公里,加高河岸1.4公里,提升了英溪的防洪能力。沿英溪中下游建栏溪水坝8个,西湖段还建设沿溪护栏及休闲绿化带景观。经过三年努力,今日水势又重环,依然碧水映蓝天,美丽的英溪更加妖娆了。

    英溪整治的成果,也促进加快了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从1998年开始,结合英溪整治在沿溪两岸逐步实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溪益新村小区还荣获福建省建委授予“福建省新村建设示范小区”称号。随着英溪流域的全面整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改旧建新”的小区建设提升为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英都镇工贸兴镇的丰硕成果。从1977年开始,英都镇兴起了加工制造水暖器材的小作坊,但一直处于家庭模式。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创建经济特区,并提出允许厦漳泉三地市乡镇依托厦门特区的特殊政策,发挥优势率先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发表,更是加快了英都水暖阀门产业的发展步伐。

    1992年,英都镇建设了十歌工业区和民山工业区,安置入驻的水暖阀门企业45家,水暖阀门产业开始步入规模发展的新时期。并在十歌工业区连续三年成功地举办了“南安市水暖阀门产品春节展销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前来观摩、采购。2001年,英都镇荣获“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称号。

    2007年4月,入驻恒阪阀门基地的企业隆重举行集体奠基仪式。首期开发2500多亩,并建成了英都——东田公路,与南同公路接通,提速了通往厦门特区的车程。基地现在有水暖、卫浴、阀门企业50多家。涌现了水暖行业的申鹭达、福泉、其成、名港、惠尔达、卫霸、郎都、科久,消防行业的百安,阀门行业的英侨、华英、天虹、凯达,阀门管道保温技术的中能泰丰等一大批优秀企业。申鹭达水龙头是中国名牌,宏浪卫浴是中国驰名商标,英侨疏水阀、中能泰丰保温设备是我国阀门及管道配套产品中的优秀节能产品。华英阀门跨出国门,享誉东南亚和俄罗斯。天虹阀门和德国代傲集团签订合同,合作制造精密的供水计量仪表。2012年,英都企业年纳税首破亿元大关。

    关注家乡产业的,还有一大批事业有成的英都阀商,他们不但在外创建事业,带动了一支阀门供销大军,号称“天下阀门一片洪”,而且还回报家乡,对家乡的公共设施、交通、文化、医疗卫生和美丽乡村建设,贡献颇多。

    2014年12月,华夏洪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南安市敦煌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在英都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海外侨亲代表共1千多人,盛赞英都镇在水暖阀门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古老文明的英都镇,用她的千年历史书写了一部传奇史诗。而当代的发展成就,就是这部传奇史诗中辉煌历史映衬下的最精彩篇章。

    传奇,一个古老又时尚的英都镇!

    英都,一部千年不朽的传奇史诗!

(完)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文献 解说词 专题片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