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石文
作为出生在英都的学子,很小就到过云从古室。记得读书时,学校组织春游,首选都是云从古室。
云从古室是英都文化的发祥地,位于英都良山坂埔的山坡上。据史料记载,五代后唐(公元936-946年)僧人智绪在此创建“禄奉院”。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重修,后又倒毁。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又在旧址修建“龙山书院”。到了元朝,有个儒生多次赴考均不得功名,便寄宿在龙山书院,立志攻读。此时正好遇书院上侧的“龙兴寺”倒塌,儒生便将龙兴寺的“清水祖师”迎入书院供奉。是夜,儒生梦见清水祖师对他说“宜树人育才为生”,儒生恍然大悟,不再追求功名,在书院设馆授徒,教书育人。他的学子学业有成,尊师长为“云从先生”。当时书院的东厢为禅房,西厢是云从先生读书和执教的书斋。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英都洪氏六世祖洪昭道在此设馆,首创乡学,把寺院与学馆合并改称“云从古室”。自此时起,云从古室成为许多学子研学之地。
(云从古室今貌,摄影:洪宗洲)
古室面前原有数棵亘古的桂花树,四季飘香。右边有清泉从山沟处潺流而下,终年不息。古室前后山坡均有数棵高大的榕树、枫树、桦树,遮天蔽日,景色万千,确是读书圣地。古室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做过较大重修。
4月下旬,我和老同学相约再游云从古室。昔日的山间小道,已开拓成小车可行的水泥路。乘车可直达古室。离古室五六十米处,增建了山门,原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为山门题写的楹联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据老同学介绍,为保护古刹,在当地侨胞、港台同胞及热心人士踊跃捐资下,对古刹进行重修,使古室既有原貌,又展新姿。
走近古室,重新装饰的“云从古室”四个鎏金大字映入眼帘。两扇大门都彩画着门神(秦琼、尉迟恭),威风凛凛。古室正殿的屋脊正中塑有“二龙戏珠”,两侧翘角处有龙凤彩塑相呼应,活龙活现,金碧辉煌。寺庙香火鼎盛。
古室下厅右角,架着一个大鼓,边上悬有一个重达百斤以上的板型大钟。击其鼓,山下坂埔村民可闻其声。
站在云从古室的石埕向北远眺,英溪水由西向东流去。据老一辈的村民说,在上世纪40年代,泉州货运木船可直达英都良山坂埔英溪段“宫后潭”。英溪之畔,良田连片,是南安的一个重要粮仓。改革开放以来,英都变化日新月异。
离云从古室左侧100米左右,近年又新建了一处樱花观赏园,已成为八方游客旅游打卡之地。(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