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由于方言俗语依靠的是口口相传,因此,不同区域就会有不同版本,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说出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其实,闽南语不仅说起来好听,唱起来一样好听。
几乎每个闽南人心里,都有那么几首动听的闽南歌谣。特别是闽南童谣,他们承载了很多闽南人的儿时记忆,就算年岁见长,只要听到熟悉的歌谣,总忍不住要哼唱起来。
这是一首关于过年的童谣,生动记叙了从大年初一到十六期间发生的一系列春节民俗活动、以及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据说这首童谣在全国多地有不同版本,但大多大同小异,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流行曲”。
和闽南话俗语一样,闽南童谣也是丰富多彩,包容万象,内容大致包含育儿、游戏、生活、节令、民俗、趣味等方方面面,可谓是“百科全书”。
在这一首古老的童谣里,通俗地阐述了鸡、狗、猫等动物在生活中对人类的帮助,教育孩童从小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这首童谣描绘了当时农耕时代,妇女既要看顾小孩,又要忙于农活的生动场景,前半部份歌颂了一位勤劳的好母亲,后半部分则用诙谐生动的闽南语“贼仔死翘翘”,借此来鞭挞不劳而获的小偷。
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这些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童谣,就是孩童的启蒙教材,而深藏在岁月里的轻声哼唱,则是儿时的温馨回忆。
廖榕光介绍说,闽南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幽默有趣,寓教于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如果说长辈哄孩子睡觉哼唱的是摇篮曲,那另一种融入猜谜形式的童谣,则可以称为谜谣。
【解释】铁烤得红彤彤的,形象地把它比喻成一个红柿子,打铁的时候两个人抡着铁锤,你一下,我一下,叮当叮当,像两只鸟儿啄红柿子,形象生动。
一笔一划皆记忆,一字一句皆乡愁。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音乡情。不管是闽南俗语,还是闽南童谣,都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载着一方文化,更蕴含着多少闽南人的乡愁记忆。
来源:南安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