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先贤勋业榜】洪科捷倡修南安文庙

2019-08-03 11:07:49   来源:   

作者:榕光

 始建于北宋的南安文庙,命运多舛,800多年来几经兴废,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是在清雍正年间,由英都举人洪科捷(1687—1759)首倡发起的。

1564370580270799.jpg

(洪科捷画像)

雍正五年(1727)世宗皇帝诏谕各省,号召郡、邑兴修文庙,全国各地相继掀起大修文庙之风。雍正壬子年(1732),在家攻书准备继续参加会试的举人洪科捷,首发“重新南安文庙”的倡议。洪科捷在康熙申卯年(1711)中举人,后选授福建浦城县教谕,在职三年他以“振学兴文”为己任,捐出薪俸修理学宫,“更新门庑”,亲自“召诸生讲学,亹亹不倦”,从此浦城学风大振。其在浦城治学有方的事迹遐迩闻名,享有盛誉。他出面倡修文庙,立即得到南安的进士、举人、贡生等乡贤达人的热烈响应。洪科捷请省提督学政周学健、知县刘銮亲到现场视察,两位官员面对失修将近200年的南安文庙“朽蠹剥落”,嗟叹感慨,对洪科捷的倡议充分肯定并表示支持。工程于雍正癸丑年(1733)三月正式启动,甲寅年(1734)五月竣事。项目包括重修文庙正殿、两庑、棂星门、戟门,重修崇圣祠、紫阳祠,择地重建明代被倭寇焚毁的朱子祠、文明祠(奎星阁),移建文昌祠、土地祠,修复名宦祠、乡贤祠等,项目众多,工程浩大,历一年又二个月完全告成,周学健称“规模敞如,金碧辉如”,“既丽且固”,对全面修复的文庙建筑大加赞颂。

洪科捷为修复南安文庙殚精竭虑,从开始发动筹资到工程启动直至全面完工、择吉告成,自始至终亲躬亲为。他还为这些项目完工一一作记,《重新南安文庙记》《移建文昌祠记》《移建土地祠记》《重建文明阁记》等系列记文,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南安文明兴衰史料。在这些记文中,洪科捷记载了为修建工程认真审核的陈经邦,辛苦跋涉组织资金的梁开汀、王纶礼、王联登、黄通理、吕玉珩、叶长源,到处宣传发动的黄灿、赵育麟、黄维枢、傅圭等人的忘我劳动,惟对自己的贡献只字不提。“董事曷为不记名?隐也。”他认为,做事不是为了留名的,至于陈经邦等人公而忘私的行为,写出来是为了鼓励后来人向他们学习。

清乾隆版的《泉州府志·国朝文苑》对洪科捷倡修南安文庙的事有明确的记载:“……南邑文庙倾圯垂二百年,毅然劝捐兴修,躬董其役,逾年告成,奎星阁亦焕然一新,为文记之。”荒废了近200年的南安文庙,是由洪科捷发动捐款并亲自参与工程而重新建成的,而且还亲自撰文记之。为南安文化做过重大贡献的洪科捷,泉州的志书没有把他遗忘。

1564370150741997.jpg

微信图片_20190803111117.jpg

乾隆己末年(1739),53岁的洪科捷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与早他二年考中博学鸿词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的儿子洪世泽同在翰林院供职,是古代泉州唯一的“父子翰林”。洪科捷从25岁中举人至53岁登进士,其间28年他不但继续勤奋攻书,还对振兴地方文运办了许多实事,贡献良多,特别是他倡修浦城县学宫和倡修南安县文庙,并竭力亲为,“忘私济事”的精神非常可贵。★

【特别声明: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