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榕光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闽南人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一说到端午节,人们就会联想到“吃粽子”“划龙船”。而在我的家乡南安西部英都农村,以前人们过端午节既不吃粽子,也没有划龙船,大部分农民不知道过端午节和纪念屈原有什么关系。
笔者青少年时期的五月节是这样过的:“煎麦嘚”、“送蚊尫”、“做田敬”。
煎“麦嘚”。“嘚”是个闽南语的发音,念dē。“麦嘚”是用小麦磨浆放在平底锅上烙成的油饼,相当于北方的烙饼。闽南语把烙说是“煎”,烙饼也就成了“煎嘚”了。农历五月正当南方小麦收成之后,新麦磨粉或磨浆都有特殊的香味,农家用自己新收成的麦子做烙饼,带有尝新的意思。麦嘚有咸、甜两种,咸嘚是在麦浆里加入些韭菜、小虾米(也称虾皮),甜嘚则加入红糖。更有一种是有馅的,叫“窖嘚”,即在小麦里加入适量糯米浸泡磨浆,以增加烙饼的韧性,摊开烙到半熟时,放上馅料,再翻转把馅料夹在中间,反复烙熟。甜馅用捣碎的花生米或黑芝麻熬红糖做成,并加以适量的蒜蓉,香甜可口。煎“麦嘚”用的是没有去掉麸皮的全麦粉,而不是精面粉,从现代的营养学来看,它含有粗纤维,维生素更多,营养更丰富。
(咸的“麦堆”)
送“蚊尫”。“蚊尫”据传说是管蚊子的瘟神。五月节历来被认为是送瘟神驱病灾的节日,当天清晨要采摘带露水的艾草插于门上,以示驱病避灾。还传说这一天去采摘的中草药都特别有药效,可备于六月酷热天气作预防中暑的凉茶之用。五月节当晚有一个民俗活动叫送“蚊尫”。用麦草扎成火把,里面还夹带着“麦嘚”,点燃后送到溪涧河边的草丛、树林里,意为把蚊虫送出村庄,不再受蚊虫侵扰。这个活动小孩子最高兴,他们举着火把,念着琅琅上口的歌诀:“送蚊尫,送蚊虫,送去溪埔吃树花,咬树丛,唔通来阮厝咬人”。有的小河两岸都有村庄,两岸的村民同时隔河送瘟神,高声对唱童谣,实际上也是一种节令性的娱乐活动。
做“田敬”。英都古代有在农历四月廿六日做“田敬”的民俗,此时春播完成,敬一下田间的神祗,祈望保佑农作物不受虫病侵扰,旺盛生长。后来把做田敬和过五月节合而为一,五月节不但寄托了人们防病去灾的愿望,同时也希望农作物不受虫害侵扰。南方农历五月是霪雨季节,田间各种作物的病虫害频发,利用五月节做“田敬”,表达了古代农民祈求五谷丰登的心声。所谓做“田敬”,就是在五月节这一天,给每块耕地插根小竹竿,竹竿上劈个叉,夹着黄色的“纸钱”,再给田头的土地神烧香供“麦嘚”。程序简单,意义却重大。笔者附近有个自然村,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农民的朴素愿望代代相传。
以上说的我年青时曾经的五月节,是闽南山区独特的农耕文化遗存。老农传说,煎“麦嘚”是用来“补天”的,当年女娲娘娘炼石补天不小心留了一个洞,这个洞正对南方,以致每年五月阴雨绵绵,百病丛生,对人、对农作物的生长都非常不利,煎“麦嘚”补天就是要把这讨厌的阴雨堵住。可见,古代英都人过端午节和“悼念屈原”并没有什么关系。也许这些民俗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特记下来,与年轻人分享。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民俗文化专家榕光老师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出处】
(端午节清早大门插上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