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期,2022.11.13— 11.19)
● 一幅商住地成功出让
11月11日,泉州2幅商住地块成功出让。其中,湖北首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底价5500万元竞得2022P10号地块,该地块位于英都镇荣星村,土地面积13221平方米毛坯限价7500元/㎡。(据南安市自然资源局)
● 英都镇:快响应 速行动 严督导 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11月15日,英都镇召开疫情防控会商会,对全镇疫情防控工作再部署、再会商、再调度。会上,副镇长陈金户通报最新疫情形势,并就工作重点进行部署;英都中心卫生院院长黄金兵对“二十条措施”进行进一步解读。
当天,南安市疫情防控督导组到英都镇对居家隔离工作进行督导,英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宗权一同前往。督导组重点检查居家隔离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照要求测量体温、生活垃圾是否及时清理、医护人员是否上门进行核酸检测等情况。
英都镇党委书记陈金颖带队对居家隔离管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陈金颖一行现场查看张贴“五包一”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并与每一位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交谈。(据镇宣传办)
● 英都镇这位民俗专家的学术论文引起好评
近日,在中国民俗学会第十次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进入分会场专题学术报告的环节,来自福建省泉州市南安英都镇的民俗学者廖榕光,以一篇《闽南佛教的岩》的学术论文,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好评。主持评议人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民俗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彭恒礼在综合评议中指出,廖榕光的学术论文《闽南佛教的岩》,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学术论文,选题非常好,作者以扎扎实实的田野作业,把佛教的洞窟修行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项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他还指出,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开端,循此逻辑思路,不局限于闽南,进一步追本溯源,深入探究佛教洞窟修行的悠久历史,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博士生论文。
据了解,廖榕光是中国民俗学会唯一的一位农民身份的民俗学者,也是年龄最高且学术成果丰富的会员,被誉为“泉州民俗的国宝”。他在2017年冬加入中国民俗学会以后的5年多时间内,曾经4次以学术论文入选年会宣读交流,是中国民俗学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据镇宣传办)
● “美丽乡村 多彩良山”全国摄影大赛评选揭晓
11月13日,“美丽乡村 多彩良山”全国摄影大赛评选揭晓。经评审,99幅(组)佳作脱颖而出,并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5名。
● 龙江村欧厝内片区改造项目开工
11月16日,龙江村欧厝内片区改造集中建房项目的开工仪式隆重举行。据悉,欧厝内片区改造集中建房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3576.29平方米,拟设计建设2栋10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7029.84㎡,建筑基地占地面积为757.52㎡,可安置家庭36户,预计总投资1200万元。目前拟先建设1栋10层住宅,供急需住房的群众按需分配。(据和谐龙江)
● 中共西峰支部旧址被授予为第四批“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11月15日,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发布第四批“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名单,中共西峰支部旧址榜上有名。
● 良山村520亩“音乐水稻”喜丰收
近日,良山村520亩音乐水稻开镰收割,预计五六天内能完成收割工作。水稻承包者吴财情表示,按照往年经验,“音乐水稻”一亩能收获330公斤左右的稻谷,“今年气候给力,加上音乐的催化作用,亩产预计可达350公斤。收割完晚稻,这块地将种上油菜花,这样能给稻田增添肥力”。谈到对未来的谋划,吴财情透露,农场将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与附近农户合作的模式,进一步扩大“音乐水稻”的种植规模。(据东南早报)
● 英都福田公益开展11月份走访困境学子活动
11月13日,英都福田公益开展11月份走访困境学子活动,走访慰问了46名困境学生,并给其家庭带去了慰问品及慰问金。(据英都福田)
● 英都镇获泉州乡村振兴专项奖补25万元
近日,南安市5个乡镇在2022年泉州市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工作前三季度考评中成绩优异,共获得400万元专项奖补,其中英都镇获“工贸带动型”乡镇创建奖补25万元。(据海丝商报)
● 英都南都山农林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拟获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11月18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拟评定为2022年度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单的公示》,拟将南安市英都南都山农林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175家合作社评定为“2022年度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据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 英都镇关工委联合西峰小学到“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1月19日,英都镇关工委、西峰村关工委联合西峰小学全体教师及高年级学生到“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中共西峰支部旧址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一行人边观看党史教育基地展馆内展出的英都革命老区红色记忆和革命斗争历程,边听取西峰村干部洪再添同志讲解。(据银都传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