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说起廖榕光,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名学识渊博、充满人文情怀的闽南民俗专家。而这一名号的背后,是廖榕光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积累和潜心研究。
走遍中国带回“特产”书
走进廖榕光的书房,目之所及全是书。记者一数,屋内有整整12个书架的书,床榻上也被书堆满。然而这些并非廖榕光的全部藏书,在他的工作室,还有一房间的书。要问具体有多少书,就连他本人也不清楚。
翻开廖榕光的藏书,每一本首页都会写上购买日期及地点。北京、乌鲁木齐、南京、上海、长沙……这些书来自天南海北,囊括了大半个中国。
原来,曾在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工作过的廖榕光在企业家中间攒下了好人缘,退休后,他先后担任英都商会秘书长、南安海西阀门协会秘书长、福建省水暖卫浴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卫浴分会第一届常务副秘书长。他的足迹随着南安水暖阀门产业发展遍布中国,“每次从外地回来,带回的‘特产’都是书。”妻子轻声抱怨。
廖榕光喜欢买书,“烟酒不沾,收入的百分之二三十,都是用来买书”。每逢节假日,廖榕光必去书店,为自己挑上一些感兴趣的书。
为了淘古书,82岁的廖榕光像年轻人一样喜欢上网,专逛一些旧书网,熟练地找卖家议价、下单。
廖榕光喜欢买书,更喜欢看书。每一本新书都让他如获至宝,不看完不肯罢休,常常为看书通宵熬夜。
热衷钻研地方志
《泉州府志》《南安县志》《安溪县志》……廖榕光的藏书中,有许多地方志。
“这套清乾隆版的《泉州府志》是所有藏书里,我花费最多的,要1.2万元。”4年前,廖榕光在旧书网上看到这套书的出售信息,四处找人借钱也要买下这套书,尽管他家中已有了一套明万历版的《泉州府志》。
同样地,廖榕光还拥有4个版本的《南安县志》。其中,清康熙版的《南安县志》是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一版,市面上极少能看到。“一共有4册,多年寻找,我也只找到其中的第二册。”廖榕光一直不甘心,多方打听,才得知目前仅存两套,一套收藏于厦门大学图书馆,一套收藏于台北图书馆。在得知台湾地区有翻印本,廖榕光又想方设法地买了回来。
此外,廖榕光还注重收藏华侨志、建筑志、族谱等。读起这些书,廖榕光不觉枯燥,反而津津有味。几十年的积累和研究,让廖榕光成为远近闻名的民俗专家,对各类闽南民俗信手拈来。
凭借这些阅读积累,廖榕光不但成功助力英都“拔拔灯”申报省级非遗、国家级非遗,还为南安申报了泉州市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2项。(据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