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文史副刊 > 正文

【诗文选萃】洪天平:略论洪承畴与管仲

2020-08-17 10:18:49   来源:   

作者:洪天平

今年高考作文全国I卷,是让考生围绕春秋时期齐恒公、管仲和鲍叔牙三人的人格魅力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发言稿。显而易见,在出题者眼里,齐恒公、管仲和鲍叔牙都是实实在在的正能量。对此,我个人也举手赞成。

1596004506981899.jpg

▲管仲(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里且说三人中的管仲。管仲,(约公元前723年-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安徽颍上人。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鲍叔牙力荐,担任国相,并被尊“仲父”。

是的,由管仲则不能不想到在他之后2300多年的洪承畴。洪承畴(公元1593年—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英都人,至明末升任三边总督。松锦战役被清兵俘获,获皇太极赏识,仰其高德慕其大才,未诛而奉为上宾。清军入关后洪承畴入内院佐理机务,后来受命招抚江南,经略西南,一生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加速清朝的统一进程贡献很大,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1577327497817603.png

然而从管仲到洪承畴,悠悠岁月,一个公元前一个公元后,他们二者的命运却也天渊之别。管仲遇鲍叔牙被誉“管鲍之交”,更被褒以“千里马与伯乐”之旷世奇缘;管仲蒙齐恒公不杀之恩而感激涕零,改弦易辙转投门下,继而强齐图霸,辅佐恒公九合诸侯,成就一桩千古美谈。洪承畴官至极品,虽为败将仍眷念旧主,绝食抗争以命相搏,却被嗤之优柔寡断;历百般恩宠后,遂“头清脑明”捋出思路,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终于在招抚江南中力避无辜黎民生灵涂炭,立下开清头功。然而这一切都被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甚至总有无聊的野史俗篇不厌其烦添加花边予以鼓噪,极尽揶揄调侃之能事。就连孙中山先生“五族争大节,华夏生光辉。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人知。满回中原日,汉戚存多时。文襄韬略策,安裔换青衣”(《赞洪文襄》)的誉畴之声,也有人质疑真伪,真未知其意若何,其心若安。这难道只是洪承畴一人的不幸和悲哀吗?

应该承认,管仲和洪承畴在人生和社会的双重“履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为前主重臣,同沦阶下之囚,同受后主赏识,同立赫赫之功。然而仔细推敲,他们二人也有一些不同之点。譬如战略背景不同,管仲所处的春秋时期乃东周列国,他的前主公子纠和后主齐恒公,都只是诸侯纷争群雄逐鹿的一方。所谓“春秋霸业”,实乃140多个大小国度中比较醒目耀眼的十几个,即“春秋五霸”中的一霸或称首霸是也。当然,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在中原乃至华夏堪称鼎盛,这是不争的事实。再说洪承畴的明清时代,早已是中华一统的大国江山。而洪承畴在明为总督要臣,在清为江南巡抚、大学士,可谓官至极品,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毕竟还是有所区别的。还有就是心胸格局不同,管仲为前主既忠且勇,这一点毋庸置疑。管仲遇挫后迅即崛起,他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同时骑两匹马,特别是“管鲍之交”后,举旗易主义无反顾,在管仲身上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轰轰烈烈的执着与韬略交相辉映的壮美篇章。而洪承畴一直是个“闷罐”式人物,长于内敛而拙于张扬,仕途一路凭的是博学和内涵。洪承畴事明时忠心耿耿,尽展一腔热血和满腹经伦,这也注定他在明清转折时对旧主久久无法割断。要不是他的睿智和慧眼终于洞悉了时代潮流的必然,于万般不忍中舍小取大,融合其中,化腐朽为神奇,为中华一统而呕心沥血,功勋昭著。

从春秋时期到明清时代,时空隧道已然穿越两千多年,按理说,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应该有大层次的飞跃。但纵观历史,我们不能不非常遗憾地发现,有些片断在无谓重复,有些场面遭随意扭曲,有些因果被莫明颠倒。管仲快意恩仇忘旧纳新,成就霸业而名垂青史。洪承畴为国家统一大业忍辱负重,为民族融合呕心沥血,却饱受诟病,甚至诅咒和唾骂,这世界真有点不可思议!罢了罢了,尽人事听天命,这一切且当是残忍的温柔吧,一贬千年一冤百世,唯有心到佛知了。

细细想之,说白了无非狭隘的“汉满情结”作祟。有些事在大的层面上总要有超凡的格局,总要有超然的襟怀。既然历史选择了某个时段的执掌者,必定有其一定的道理,所谓赢得起也要输得起,胜固欣然败亦坦然,实在不能惹不起街坊打自家孩子。说到底,中华大家庭总是在一个锅里舀勺,还是不能随便给人泼脏水污名化的好。

远的莫说,且观近代。李宗仁、程潜、邵力子、傅作义等一大批高官猛将纷纷倒戈,奔向光明,他们有的黎明前有的天亮后,有的快刀斩乱麻,有的犹豫而后决。对此,新生的中国敞开博大的胸怀,一并拥入自己的怀抱,而且真心诚意为他们释疑解惑去污正名。对于一个走向没落、朽木难撑的旧营垒,是追随“成功成仁”抑或选择更高层次的新生,这是每位当局者容易迷又不能迷的一道课题。这里应该有个重要的前提,即看其对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是否有利,以及对历史前进是否有推动作用。在这个问题上,管仲是顺应潮流的精英,更有“管仲变法”流芳后世,当然值得褒扬而无可厚非。而洪承畴的站点则更高一筹,他把自己明时的经略兵道用于当下,贵在推崇安抚,减少兵燹之祸。尤其力倡“习汉文晓汉语”和“清不毁明墓”的庄重宣诺,极其有效地缓解民族矛盾,于国家统一更是功不可没。所有这些,明眼人都不能罔顾事实而不识真佛!

历史上,关于转投门庭一直有诸多说法。易帜、扯旗、跳山头,琳琳琅琅莫衷一是,但都有一个讳莫如深的“一”之后的那个字。倘若纯粹由字释义,管仲做得干脆利落无所顾忌,而洪承畴则是牵肠挂肚不忍割舍。一个豁达,一个厚重,但他们一样都做出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只是历史并不应该厚此薄彼,以冰火两重天的标准评判他们,这似乎不符合我们本该有的大国情怀。

最后,我想林则徐家书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既能诠释洪承畴当时心境,亦能帮我们抚去心中的历史蒙尘。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