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颜菊
霞溪村是我先生的故乡,它座落于中国水暖阀门之都—南安市英都镇西北侧,这个村子由一条“英溪”自北向南贯穿着,当我看到贯穿村落的潺潺英溪水,翠绿的溪岸和整齐的新村时,可曾想到曾经这个脏乱差落后的小山村一度让我有过后悔踏入的感觉⋯⋯
曾经村里的主路不是坑坑洼洼就是渍水泥巴,离村镇远一点的生产队基本都没有路,因为没有路造成越扶越贫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早早辍学出门当“童工”的现象,房屋住宅基本没有规划乱搭乱建的棚户即增加了安全隐患又增加了邻里纠纷,村民房前屋后即是养鸡、鸭场又是垃圾场,连唯一的英溪也成了“垃圾河”。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霞溪村迎来了一波“乡贤”。其中有一个叫洪再双的乡贤看到村里的现状,毅然放弃在外奋斗多年事业,带着这些年的积蓄说服家人一起返乡开展家乡建设。
听我公公说洪再双跟别人不一样,一根筋,我很好奇公公为什么这样评价,便问道“这个怎么讲?”“霞溪的村干部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是出钱出力还不讨好的职务,他还连续几年参加竞选。”“那他不是傻就肯定是暴发户。”这是我对他的第一认为,“也不是,当初为了让我们全村能从山里搬出来,他去给我们做工作,有的村民舍不得地说过好多难听的给他,我那时就问他大城市那么好,你也能挣到钱,为什么要回来吃这个苦?你为大家着想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感激你。”“你猜他怎么说?他说我一个人过的再好那也不是好,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根在这里了,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有感情,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我都是要回来的,现在能回来带领大家摆脱贫困一起富起来就是我以后的目标!”我看着公公一遍述说着眼睛还有闪闪的泪光,我就知道这个固执的老头打心里是认可了洪再双,要不然当初也不可能放弃新盖的大瓦房和习惯的环境搬下山来。
晋升为党委书记洪再双,确实这些年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他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指示,并深刻理解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领导乡村发展,他还提出“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更要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这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蕴意。
认真落实好英溪河道的清淤和垃圾治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他首先解决了河道行洪问题,同时对村内露天厕所填埋改造,让家家户户的鸡鸭腾兔实行圈养,修建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池,解决了生活垃圾和养殖垃圾随处倾倒的问题,今年更是铺设雨污管网解决污染源头问题,这些年他不断努力让大家养成了卫生环保的好习惯,也让大家享受到了新农村改造配套设施带来的舒适便利,慢慢的英溪水变清澈了,环境变好了,村民心情更好了。
洪书记在重视文化设施、场所的外部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未忽略文化的教育和价值功能、治理功能。他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他还要求各家各户要加强娃娃们的文化教育,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干群同心协力以提高经济效益来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宣传弘扬霞溪历史传统文化,组建了“南音社”,推广“霞溪糍粑”,弘扬“溪益馆”的历史文化意义,培育广大村民的集体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资源和社会资本。新时代的“乡贤”更是各行各业涌现出的乐于奉献的时代精英,他们对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洪书记发挥自己“乡贤”作用同时积极培育动员一些乡贤共同投入到家乡建设中来。面对家乡建设资金短缺发展遇瓶颈时他一边主动捐款;一边邀请乡贤、群众建言献策,制定了“五个统一”。召开党员大会,为霞溪新村规划建设理念,这样使得霞溪新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新村建设井井有序、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通过这样紧密联系乡贤,增强乡贤对家乡的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不但带动了广大乡贤投身乡村建设,同时越来越多的乡贤加入了家乡建设中来,大家在经济、物质的捐赠和参与对霞溪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看到的霞溪村通过洪书记积极的带动和领导,还盘活了现有资源,实现了政府项目供给与村民需求双向互动,激活了村民主动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变灌输式文化服务强制认同为互动式的自觉认同,不断增强霞溪村振兴的内在动力。
我为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到幸福,有这样的领路人觉得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