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文辉
我家有个小店铺,就在南安西部的一个小镇上。自1986年秋开张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算得上是小镇里的老店铺了。我的家人一直守着这家小店铺,做着安分守己的小本生意。
乡村小店的变化记载着人们生活的变化(作者供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妻子成为下岗工人。为了谋生,就在家乡街上开了家书刊文具店。那年代,乡下开店,就是租个店面,摆上几个货柜,择个吉日便开门营业。我家的小店铺是个20平方米的店面。记得开业那天,恰逢星期日,卖了80多元的货。妻子高兴地说,这一天下来的营业额比我的月工资还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交通不便,进货艰难。在我家的小店铺开业之前,镇上已有一家书店。于是,我只好舍近求远,搭车到南安县城批发书刊。虽然辛苦,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
几年后,为了方便进货,我贷款买了一辆时下流行的嘉陵牌摩托车,生意也开始慢慢拓展。朋友们看我骑着摩托穿行于大街小巷里,无不羡慕地说:“鸟枪换炮了。”这让我很是知足。
1992年秋,因房东改建房屋,我在同一条街上租了一个更大的店面继续经营。铺子大了,进货的种类多了,我便开始到泉州市区进货。当年,家乡到泉州市区每天只有一趟早班车。每逢进货,天刚亮,我就要起床赶早班车。赶不上早班车,就得转好几趟车赶往泉州。有一次,赶不上早班车,我改搭到石狮的班车,在泉州大桥头下车后,准备转往泉州市区。我在路上走着,一辆载满蔬菜、水果的人力三轮车从我背后撞上来,我猝不及防,被撞倒在地,裤子磨破了,手脚流着血。车夫跑了,丢了一地的水果被路人随手捡走。我自认倒霉,继续赶路。
那是个以现金交易为主的时代。乘车怕现金被偷,我就用塑料薄膜包裹现金,放在鞋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南安至泉州公路大改造,班车时常绕道。每一次到泉州进货,往往得一整天,其中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1995年秋,为了方便做生意,我花了6000多元,在店铺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整条街道,我是第二个拥有固定电话的商铺,也因此成为街上又一个通信点。一天到晚,到我家店铺接拨电话的人不少,忙是忙了点,却也赢得街坊邻里的赞誉,也有了新的收入。
泉州涂门街改造之前,我大都在涂门街、旧车站、讲武巷一带进货,也时常到中山路逛街购物。对泉州老城区有很深的情感。
2000年,泉州老城区仿佛一夜之间换了模样。老涂门街变得让人认不出来了,唯有那“清净寺”依然耸立在涂门街上,印记着老涂门街曾经的岁月。交通方便了,通信也发达了,生意也好做了,我的店铺再次扩大经营,我还购置了一辆面包车,进货更便利了。
2001年,家乡第一家超市开张营业;后来,又一大型超市在家乡开发区开张营业,镇上许多老店铺生意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再后来,电商兴起,网购成为时尚消费方式,微商无处不在,实体店经营遭受打击,我家的小店铺也面临转型。
而今,我家店铺主营的书刊,销路日短,盈利空间越来越小。我在观望,在等待。我不会轻易舍弃我家的店铺。如果可以,我想让我家的店铺陪伴我度过余生,我渴盼着我家的小店铺创新发展,成为这座古镇的一个有文化韵味的地方。(据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