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榕光
英都属于山区,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物流不发达,别说外地食材,就本泉州的海产都难以大量进入英都。所以说,本地山珍虽然丰富,海味却难以吃到,普通百姓大都与海鲜无缘。因此,筵席上就形成以本土食材为主的独特的翁山菜系。
在那漫长的农耕时代,办一次筵席是很不容易的,很隆重的谢神、大厝落成或大户人家婚庆,才有办筵席,俗称“办桌”、“开桌”。应邀去赴宴,也就被俗称去“吃桌”。至于平时迎客或做“佛生日”请客,简单几个菜,那是不叫“开桌”的。
“办桌”既然是很郑重的事,就一定要有个菜谱。在长期的民俗习惯中,形成了以英都地产食材为主的菜系,菜肴多达14至16道,并且形成了固定的顺序,现在已经很少人能够完整地说出这一系列菜名了。记得较准确的是第一道菜:冬粉汤;第二道:筋;第三道:鸡。所谓从“冬粉、筋、鸡”起到最后“封肉配糕、包”为止。糕是甜的发糕,包即包子,肉馅菜馅都有。如果是婚宴,即最后一道菜是“四果汤”(花生、红枣、柿果片、冬瓜条四样做成的甜汤)。中间穿插有红烧甲鱼(叫“全鳖”)、烧水鸡(青蛙)、封羊肉、卤面(或炒面)、炒番薯粉、炒鸡卷、鳗鱼等,有了“乌鳗水鸡鳖”,也就是很上档次的筵席了。
时代变迁了,现在的英都人餐桌上的菜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被保留下来几样土菜,却成了现如今英都的名菜了。许多人来英都旅游,就是冲着品尝这些名菜而来的。
卤面。英都卤面以鸡、鸭、猪龙骨熬汤为辅料,独具特色。
酸笋煮筋。选用上等的猪脚筋(俗称“人字筋”)浸泡发透,加浓汤,佐以酸笋做成。酸笋是翔云、英都的特产,以细嫩的“竹仔枝笋”(不是毛竹,是一种专供制酸笋的竹,纤维细嫩)腌制而成。
咸水鸭。咸水鸭以杂交鸭“土番”鸭为原料,宰杀后经浓汤煮透捞起冷却,然后搓上盐即成,白切上桌,食用时佐以酱料。
糖粿。把经浸泡后的糯米磨成浆,榨干水分,搓成丸状,放锅里加糖煮成,如果在金秋季节可加少量的金桔调味。
炒番薯粉。以地瓜粉加适量煮熟的番薯或米浆,搓揉拿捏成约2公分厚的小块,放入蒸笼蒸熟,冷却后切成薄片,下锅用猪油炒成。成品黑色晶莹剔透好看又好吃。
以上这5道菜,本来都是农家的土菜,而现在却成为大众喜爱的佳肴,高档筵席的上品。对此,我们不能不为之感慨:时代确实是变迁了。现在去“吃桌”,并不稀罕什么海参、鲍鱼和“乌鳗、水鸡、鳖”,而是以吃到这些美味的土菜为幸事。因此,英都这些“翁山菜系”得以远近闻名。
【英都乡讯特别提示:本文是榕光老师的原创作品,如蒙转载或引用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