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南安的街巷中,藏着不少美味小吃,它们不是山珍海味,不是鱼翅熊掌,却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流传至今,深深地烙印在南安人的记忆中,抚慰着南安人的胃。即日起,海丝商报开设“探呷南安”栏目,通过图文、小视频等形式,探寻属于南安人的老味道,“挖掘”更多值得打卡的南安美食,让受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感受南安美食的独特魅力。
第 1 期
五一小长假
英都麻糍由来
洪炳焕告诉记者,英都麻糍,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年间。传说清乾隆己未年(公元1737年),英都人洪世泽考中进士,其父洪科捷也在不懈努力后,于1739年考中进士,这是泉州历史上有名的“父子双翰林”。当时,洪科捷父子居住在京城,住所周边有一户糯米糖品作坊,其糯米产品香甜可口,洪科捷好糖,在多次诚心求教后,糖品作坊主终于把世代相传的秘方手抄本借予洪科捷抄阅。
公元1740年春,洪科捷以双亲年逾八十为由,携洪世泽告假归养,回到家乡英都镇。家乡有一糖品店“天饴糖坊”,以生产销售糖品类产品为主。英都镇盛产花生,洪科捷便在原本的糯米秘方上加以改进,加上花生、芝麻为原料,这便是泉州著名的英都麻糍。


当天,在洪炳焕的带领下,记者体验起了麻糍制作过程。“这麻糍最讲究口感,要做好麻糍,就需选用上好的糯米,将糯米浸于水中3至8小时,直至水清而米绵,捞起、沥净,再用石磨细细碾磨成米浆,再将沥净水分的米浆倒入大盆中,用双手反复糅合,糅合的时间越长、力度越大,做出的麻糍越有劲道。”洪炳焕介绍,揉好之后,需烧一锅滚烫的水,把揉好的粉团捏成小剂子放入滚水中汆熟、捞起,再在大盆里倒入一些熟油,把捞起的熟粉团倒入,并用竹棍不停地用力搅动。
“搅动的时间和力度越强大,做出的麻糍也就越Q弹。”在洪炳焕的邀请下,记者尝试搅动糯米团,却发现这并非易事,不禁连呼“带不动、带不动”。一旁的洪炳焕见状后忍俊不禁,“其实,搅拌糯米团需要很大的力气,在以前,这些体力活大部分由男人承担,女人则负责做麻糍、炒芝麻花生粉”。
轮到最后的工序了,先在案板上抹些食用油,把糯米团倒在案板上,通过手指挤压成约4厘米的小圆团,再抹些熟油防粘连,这样,糯香满口的麻糍便做好了。
“作为麻糍的拍档,芝麻花生粉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麻糍最传统的口味。”洪炳焕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做好传承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创新,研发了红糖、桂花、奶盖黄豆、奶盖抹茶、奶盖可可、椰香满满等各种新口味,并打造了自己的形象IP。“目的就是希望将南安特色味道传播出去。”
一味软糯、一分Q弹
这是专属英都麻糍的独特味道
是南安人记忆里的味道
你馋到了吗?
速
看
世间万物,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接下来“探呷南安”将继续寻味南安,全方位展示南安美食文化。如果你有推荐的特色南安美食,请联系我们1525950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