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探呷南安 | 英都这一口软糯,滋味超绝!流传百年……

2023-05-24 09:09:34   来源:海丝商报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南安的街巷中,藏着不少美味小吃,它们不是山珍海味,不是鱼翅熊掌,却靠着口口相传的口碑流传至今,深深地烙印在南安人的记忆中,抚慰着南安人的胃。即日起,海丝商报开设“探呷南安”栏目,通过图文、小视频等形式,探寻属于南安人的老味道,“挖掘”更多值得打卡的南安美食,让受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感受南安美食的独特魅力。



第 1 


五一小长假

图片


  提起英都,许多人都会想起各式各样的糕点。最出名的,莫过于已经流传几百年的英都麻糍。本期“探呷南安”第一站就来到了麻糍之乡——英都,体验麻糍的芳香与软糯。


近日,我们找到了第10代麻糍非遗传承人——英都天之饴负责人洪炳焕,听他讲述麻糍传承的故事。

640 (10).jpg

英都麻糍由来

洪炳焕告诉记者,英都麻糍,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年间。传说清乾隆己未年(公元1737年),英都人洪世泽考中进士,其父洪科捷也在不懈努力后,于1739年考中进士,这是泉州历史上有名的“父子双翰林”。当时,洪科捷父子居住在京城,住所周边有一户糯米糖品作坊,其糯米产品香甜可口,洪科捷好糖,在多次诚心求教后,糖品作坊主终于把世代相传的秘方手抄本借予洪科捷抄阅。


公元1740年春,洪科捷以双亲年逾八十为由,携洪世泽告假归养,回到家乡英都镇。家乡有一糖品店“天饴糖坊”,以生产销售糖品类产品为主。英都镇盛产花生,洪科捷便在原本的糯米秘方上加以改进,加上花生、芝麻为原料,这便是泉州著名的英都麻糍。

640 (9).jpg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有制作麻糍,我仍记得母亲蹲在灶前添柴火的身影,也记得糯米搅拌时从木桶中飘散出的清香,大人们围在一起做麻糍,我就绕着四方桌转啊转,调皮地拿上一个,粘上芝麻花生粉,趁机尝鲜。”在家人耳濡目染下,洪炳焕渐渐学会了麻糍制作。
    
2005年,从浙江大专毕业后的洪炳焕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传承做麻糍。“当时人在异乡,总会想念这一抹味道,也许是乡愁,也许是情怀。”2010年,洪炳焕将麻糍糕点做成了事业,并传承天饴糖坊,升级为天之饴,意为:上天赐予我们的美好食物。


640 (8).jpg


当天,在洪炳焕的带领下,记者体验起了麻糍制作过程。“这麻糍最讲究口感,要做好麻糍,就需选用上好的糯米,将糯米浸于水中3至8小时,直至水清而米绵,捞起、沥净,再用石磨细细碾磨成米浆,再将沥净水分的米浆倒入大盆中,用双手反复糅合,糅合的时间越长、力度越大,做出的麻糍越有劲道。”洪炳焕介绍,揉好之后,需烧一锅滚烫的水,把揉好的粉团捏成小剂子放入滚水中汆熟、捞起,再在大盆里倒入一些熟油,把捞起的熟粉团倒入,并用竹棍不停地用力搅动。


640 (7).jpg

640 (6).jpg

640 (5).jpg

    

“搅动的时间和力度越强大,做出的麻糍也就越Q弹。”在洪炳焕的邀请下,记者尝试搅动糯米团,却发现这并非易事,不禁连呼“带不动、带不动”。一旁的洪炳焕见状后忍俊不禁,“其实,搅拌糯米团需要很大的力气,在以前,这些体力活大部分由男人承担,女人则负责做麻糍、炒芝麻花生粉”。


轮到最后的工序了,先在案板上抹些食用油,把糯米团倒在案板上,通过手指挤压成约4厘米的小圆团,再抹些熟油防粘连,这样,糯香满口的麻糍便做好了。



640 (4).jpg

640 (3).jpg

640 (2).jpg




“作为麻糍的拍档,芝麻花生粉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麻糍最传统的口味。”洪炳焕告诉记者,这几年,在做好传承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创新,研发了红糖、桂花、奶盖黄豆、奶盖抹茶、奶盖可可、椰香满满等各种新口味,并打造了自己的形象IP。“目的就是希望将南安特色味道传播出去。”

图片

640 (1).jpg

640.jpg



一味软糯、一分Q弹

这是专属英都麻糍的独特味道

是南安人记忆里的味道

你馋到了吗?

征集令


世间万物,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接下来“探呷南安”将继续寻味南安,全方位展示南安美食文化。如果你有推荐的特色南安美食,请联系我们15259502835。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