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福兴(1917年-2010年)
洪福兴,祖籍南安市英都镇民山村,15岁出洋,到父亲在印尼开办的杂货店助理店务,成年后独自经营副食品加工。1956年,他独资创建“瑞成有限公司”,专营布匹批发,又独资创建芝罗沙利有限公司,经营化工原料及纺织品。1973年,创办东洋纺织绣花厂。这是一个拥有千名工人的规模企业,产品销往东南亚各国。
▲洪福兴1955年参与捐建的英都医院
虽然少年离乡到异国谋生,洪福兴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尼的万隆举行。青年洪福兴听到其他华侨介绍周恩来总理的风采,他备受感动。1955年,他积极参与捐建英都医院;1959年,他投资合建英都影剧院;1970年,捐建民山大队架设供电线路,使全大队社员家家户户装上电灯;1980年,捐资建设东庄溪电力抽水站,使东庄大片水田能够用电力抽水灌溉,旱涝无忧。他还曾出资或独资捐建教学楼,设立教育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199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乐育英才”荣誉称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洪福兴先生“乐育英才”荣誉称号
2004年9月2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的国庆节前两天,中国旅行社的一支小分队驱车从厦门出发,沿着省道驶入南安。这个团队共14人,领队兼导游是88岁的印尼华侨洪福兴,旅行团的成员包括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和孙子、孙女等。
当旅行大巴开进英都,洪福兴的精神立即兴奋起来,他给司机当起导航,每到一处,都停下来详细讲解。在东庄溪电力灌溉站旧址,他告诉儿孙们,以前农田灌溉都用人力踩动水车,是非常艰苦的体力活。在英都中心小学,他讲述儿时打着赤脚上学,3个学生挤在一张桌子上课的情景。他眉飞色舞地讲解着,表达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洪福兴独资捐建英都中心小学福兴楼
他对儿孙们说,我在故乡英都生活了15年,在印尼几乎生活了一辈子,但是故乡是我永远的记忆,我的根在英都,我的根在中国。“今天不辞辛苦带你们走遍这些地方,就是希望你们像我一样,将来能为故乡建设作贡献。”
作者简介:
廖榕光,英都侨联会原秘书长、名誉主席、福建省侨史学会会员、南安市华侨历史学会会员、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员。
来源:福建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