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来到号称“英都八禅院”之一的石泉院。小小一个英都乡间,唐宋时人口不逾万人,竟有“七岩八院”,堪称奇迹。古人将“七岩”联缀成一首诗流传了下来,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七岩的准确名称,诗曰:“英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宝湖浊自清”,这“七岩”名称依次是:英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古室、石佛岩、宝湖岩。历经千年风雨,“八院”损毁贻尽,近年乡中热心人士筹资重建了英都古代闻名的石泉院。石泉院始建于宋初开宝年间,清代博学鸿词洪世泽曾有“游石泉院八咏”诗八首,赞美石泉院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观,而今重修,或许规模小而美,但门坊、放生池、凉亭、休闲农庄、盘山公路等一应俱全,是旅游休闲锻炼的好地方,而且增建了寿星楼,恢复了史上世代相传蔚为宗风的石泉院敬老尊贤宴,每年中秋节在石泉院宴请古稀老人并奖励每年高考上榜优秀人士,迄今已十四届,每一届都有热心公益人士争相出资宴请,乡间的宗祠大都同时作为敬老院之用,“发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的奖匾在英都随处可见。
时间关系匆匆赶往“云从古室”,云从古室是“七岩八院”之一,更是翁山文化的发祥地,相传元末有一位儒生在此读书,求功名心切而屡试不第,梦中偶得:与其皓首穷经而求得金榜题名,一人显要,不如在此教书育人利在群生,功在千秋。故此儒生致志教书授徒,书馆从此闻名遐迩,这是英都乡中最早的馆学,此位儒生不知其名,号为云从先生,考其义,系取自《易》中的“云从龙,龙起而致云气”之名,遂成云从古室,现为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福建省闽南文化重点研究保护单位。周遭各处连续播放的背景音乐音量低到讲话时没听见,只有宁静下来方可听到,而这正好更能深入人心。山寺中油菜花、樱花争相斗艳,面对着巍峨的英山,此情此景,真真会令人流连忘返。
英都的馆学还有溪益馆、水沟馆等,流传着许多关于洪承畴的有趣故事,相传幼年时洪承畴家贫无钱继续上学,在水沟馆边卖其母做的豆腐,馆学内的学生在买豆腐时愁眉苦脸,洪承畴问何故,学生遂告之对不出老师的对子,洪承畴工整地对出,后被老师发现,欣喜地让洪承畴免费就学,后因洪承畴文章优秀,老师(洪启胤,后来官至云南布政使,成名早于洪承畴多年,非洪承畴推举之功)在其文章批阅:家驹千里 国石万钧。洪氏家庙的大门对联云: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道出了英都历代先人出将入相的辉煌与底蕴。
暮色中赶往宝湖岩,上学时曾与同学作伴骑行宝湖岩,沿路的柚子园现已不再有,取而代之的当地知名企业的现代化工业厂房,进入门坊后即看见岩寺中灯火长明,让人看到希望永在。宝湖岩规模扩大了许多,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宏大的停车场、放生池、烟花燃放处、敬老活动中心等,均为当地企业、公益人士筹资捐建,曾经在此举行千年祈福会,在偌大的广场上可以想象当年的盛事。虽已暮色,因值年末乡人多自外地回归,此时尚有上山散步活动或祈愿者。在广场俯瞰英仑大地,心胸顿开。广场上有一森林防火宣传站,感叹到在此设立宣传站挺合适的,同行的有一部队军官,他对我说,你们做保险的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深入农村敌后,要不怕拒绝,用军队的说法是即使屡败也要屡战。
别说半天游不尽,就是有充裕的时间亦无法穷尽英都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其中有到英都非去不可的洪承畴纪念园、人文大观园洪氏家庙(当地俗称“五世祠”)、见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昭惠庙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拔拔灯”,极具人文景观兼适合旅游登山的古迹岩山,有百年名校南安三中、英都中心小学,更有新时代的国家级美丽乡村——霞溪村,新村建设的典范——溪益新村、塔尾新村别墅群等。
若要说有甚么遗憾之处,石泉院、云从古室、宝湖岩均依山而建,山峦叠翠,涧谷清幽,因时间关系,不能依山而上,逐一探幽,是为一撼事。樱花农场往年因报纸、电视台宣传报道曾吸引八方游客纷沓至来,乡间小路一度拥堵不堪,如今其门票价格与时俱进,一开始免票,去年10元,今年20元,多多少少阻碍了一些人的步伐。云从古室如此出名的景点其旅游标识却很不明显,盖或因名气在乡邻甚大,无需赘述。深山古寺,幽林曲径,风光怡人,若是增设小鸟栖息之笼,则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可以坦然无惧意外或自然灾害,这与保险的理念亦有相通之处。
一句话:英都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