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破旧房林立、道路狭窄、一片脏乱的落后村庄,现在已有好多村民搬进新居啦!”昨日,站在英溪河畔,看着眼前挺拔的高楼,南安市英都镇荣星村党支部书记洪荣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英都镇荣星村坝头后店片区改造项目现场,17层小高楼已建成
荣星村位于英都镇区中西部,由于该村人多地少,造成村庄建设用地不足。为了改善村民居住条件,2013年,荣星村掀起了旧村改造热潮,截至目前已有47户村民搬进了新居。
告别“老破小”47户村民搬进新居
英溪水从新居前流淌而过,笔直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民住进了洋房高楼……昨日,当记者来到荣星村坝头后店旧村改造项目现场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番景象。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破败不堪的老村。5年前,旧村改造的春风拂过这片土地,催生26栋洋房和1栋17层高楼。
2015年以来,荣星村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启动了后店坝头片区旧村改造,涉及面积14公顷多。
这栋17层的小高楼,项目占地面积600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2万余平方米,可容纳户数64户,目前已有8户入住,10多户正在装修。
村民洪耀江已经装修完新房,今年3月搬进了新家。“做梦都没想到,在距离老家直线距离不到10米的地方,住进了新房。”
走进洪耀江三室两厅的新家,只见房屋整洁明亮,站在阳台还能看到溪景。
“你看,那一处瓦房就是我们老家,小小的石板路,只允许一辆摩托车经过,两户人家共用一个庭院。”站在阳台,洪耀江给记者指了指对面的旧民居,只见对面挤满了密密麻麻的老房子,街巷十分狭窄。
“原来我们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有十几口人,媒婆一听说是我们村的,扭头就走,也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个村。”直到搬家前,洪耀江一家仍“蜗居”在老房子里。
“现在新房有三个房间,一间我住,一间父母住,还有一间以后给小孩住,娶媳妇也有盼头了……”洪耀江说。
其实在荣星村,像洪耀江一样告别“老破小”,搬进新居的村民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自2013年来,借旧村改造的东风,已有47户村民搬进了新居。
党员干部齐带头旧村改造催生村民幸福感
旧村改造,改出了村庄新面貌,催生了村民幸福感。
“如今,坝头后店旧村改造项目工程已完成35%,全部建成后,预计能安置310户村民。”洪荣星介绍,此外,凤山小区二期也已同步启动,目前正在平整土地阶段。
洪荣星介绍,荣星村旧村改造,其实早已迫在眉睫。“全村面积约1.7平方公里,1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199人,人多地少,真正可以居住的仅有0.5平方公里,中学、农贸市场、政府、电影院、供销社、祠堂还占了不少面积。”他告诉记者,荣星村位于英都镇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由于近年来英都镇发展十分迅猛,镇区规模不断增加,这一现状,导致村庄建设用地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村民住宅需求。
为了集约建设用地、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亟须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引导居住区开发建设,2013年,荣星村祠堂口新村先行先试,在村委会的牵头下,通过“统规自建”的方式改造旧村。
旧村改造启动时,党员干部先行带头拆旧屋,赢得了村民的响应和支持。
荣星村通过祠堂口新村改造,为群众带来了众多利好,久居旧村的村民看到成效,也有了改造的意愿。2015年,荣星村规划了后店坝头片区旧村改造,涉及面积14公顷多;2020年,荣星村又启动凤山二期项目规划。
洪荣星介绍,通过一系列旧村改造,荣星村村庄面貌将焕然一新,为村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农村住宅小区示范同时,我们还将同步打造凤山四季水果观光采摘园,洪承畴故居文化产业园二期也在规划中,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
站在英溪河畔,对岸河滨新村洋房整齐划一,村道整洁,早已有了新农村的模样,不远处凤山二期正在施工……放眼望去,村民们的新居梦已然绽放在英溪河畔。(据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