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这里有农具、工具,也有家具、家电,也有民俗风情展示……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东墘自然村的几位村民自发创办了一个农家风情民俗馆,展示了乡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成为传承乡村文化、承载村民生活变迁的精神家园。如今,这个馆免费开放,成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
▲这些老物件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
展示农家生活的变迁
位于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东墘自然村的农家风情民俗馆,依托一幢闽南“皇宫起”古大厝建立,分为农具、工具、家具、家电、票证、看护、家史、书画、工艺、民俗等十个展区,展示了农耕时代农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使用过的各种农具、工具、生活器具,还展示了部分书画和精美工艺品。
▲木犁
▲织布机
▲车床
算盘、竹摇篮、古琴、打铁担、车床、耙、木犁、蓑衣、风谷机、煤油灯、石磨、水车、漆篮……这里收集的生产生活用具门类齐全,老物件布展的地方还打上灯光,方便参观。馆内配备了展示柜和挂架,再现以前农村辛勤耕耘的场景,让整个馆多了几分老味道,分类归纳更显整齐明确,在许多老物件展示区还配上了文字介绍。
馆内最吸引人的是一些当年的农家物件。在一间展室,有一台风谷机特别抢眼。风谷机是一种用来去除水稻等农作物籽实中杂质、瘪粒、秸秆屑、杂草等的木制传统农具,由容器、出风口、手摇风扇、出口等组成。风谷机顶部有个梯形的入料仓,下面有一个漏斗是出大米的,侧面有一个小漏斗是出细米、瘪粒的,尾部是出谷的;木制的圆形“大肚子”藏有一叶轮,有铁做的摇柄,手摇转动风叶以风扬谷物。“风谷机是使空气流动的机械,以人为动力源,其功能是将经过舂、碾后的糠等,或经过脱粒、晾晒后的秕、草除去,是粮食加工的最后工序。”英都镇霞溪村东墘自然村村干部洪友平说,风谷机综合利用流体力学、惯性、杠杆等原理,人为地强制空气流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家具史上曾是“高新科技”。
除了风谷机,还有水车、耙、木犁、石磨等,都充分展示了当年的生产场景。以前,霞溪村利用肥沃土地和水利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种植各类农产品,在生产生活中,村民们使用了各类生产工具和加工工具,如水车、石磨、车床、打铁担、织布机等老物件。它们既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产力,也见证了前人生活的艰辛与岁月的变迁。置身其间,仔细观察,仿佛看到了曾经淳朴的生活,真切地感受到代代相传的勤劳美德。
多数展品为村民自愿捐献
洪友平介绍,这个农家风情民俗馆由村民洪锦聪、洪锦龙、洪锦彬等兄弟利用自家的红砖大厝自费创办的,面积600多平方米。该馆用集中陈列的方式展示乡村的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乡村变迁等内容,让“历史再现”,使其成为传承乡村文化、承载村民生活变迁的精神家园。
“我们尽量收集和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这些如今难得一见的东西,可不是金钱随意可以买到的。”村民洪锦聪说,很多年轻人不清楚以前的艰苦,也不清楚这些老物件的用途,有时候想对孩子们讲述艰苦奋斗的过去,却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载体。看着这些曾经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感觉既心疼又可惜。为了传承农耕文化,留住记忆中的乡愁,洪锦聪萌生了收集展示以前农耕农具、生活用具的想法。
▲风谷机
▲石磨
说干就干,洪锦聪开始走村串户到处搜罗,并发动老人协会成员把被遗弃的生产生活用品“贡献”出来。“农家风情民俗馆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支持,他们协助收集展品,无偿赠送展品,贡献各自的一份力量。”洪锦聪介绍,藏品大部分是村民自愿捐献,当然也有少数是私下跟村民买的,像打铁担、车床这些大件,都是用不低的价格买来的。这些物件虽然古旧,但在洪锦聪眼里,都是宝贝。
看着越来越多的老物件,洪锦聪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越来越浓,感觉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2018年10月,该馆正式挂牌,命名为“农家风情民俗馆”。英都镇老人协会会长洪添发称赞洪家兄弟自费创办民俗馆的举措,认为其意义、价值将历久弥彰。他还呼吁大家热心提供各种线索,丰富馆藏展品。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村民洪锦龙认为,让下一代人了解祖先的生活足迹,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所以他们兄弟悉心收集各种器具,创办这个农家风情民俗馆,借以再现农耕年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设有票证专题展示,让人们了解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供应情况,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成就。“这个馆不仅是对本土文化的固化保存,也能让在外创业的村民有一处储存乡愁的家园,为孩子们留下一座致富思源和忆苦思甜的教育基地。”洪锦龙希望把这个民俗馆办成有利于青少年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近年来,英都镇聚力乡风文明建设,弘扬美德、奖教助学,倡导公益事业,传播文明正能量,移风易俗新风尚渐成常态,这个农家风情民俗馆便是一个缩影。目前,泉州现代中学已与该馆挂钩,共同搭建传统教育实践基地,推进民俗文化推广工作。
民俗馆免费开放两年来,已有数千人次到访,不仅是本地的小学、中学、乡镇组织参观,也有不少来自外省的朋友慕名前来。(来源: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