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诗文选萃】洪文辉:番仔伢

2021-04-14 17:17:21   来源:   

作者:洪文辉

番仔伢第一次从印尼回归故乡,我还不懂事。有幸与番仔伢谋面并成为他的座上宾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个春天。

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是越穷越革命的时代,每逢星期天都得跟大人们下地干活挣工分,用汗水换回一日3分的工分。有一天,邻居大伯让我给他新做的竹笼写堂号。我不明白在竹笼上写上“树阳进丰”这样的词语是啥意思,就好奇地跟大伯刨根究底……大伯也许心里没底,只约略地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灯号”,比如“进丰”是长房,“丰源”是二房等,当然,也有别出心裁的写法,比如英內顶厝的番仔伢,就在竹笼上写着:“印度尼西亚,一九六四年洪恭伢回家”。我觉得这话挺有趣,就问大伯这又是何堂号。大伯告诉我:“这不是堂号。番仔伢早年漂洋过海到印尼谋生,先是给咱唐山的老板做‘伙计’,颇受疼爱。后来,唐山老板资助他在印尼雅加达开店经销五金。番仔伢为人诚实,精明能干,几年下来,就累积了一定资产。他与印尼当地一女人结婚后不久,印尼开始排华……番仔伢就携带家人回咱老家……”我才知道,番仔伢竹笼上文字背后隐藏着一段辛酸的故事。于是,对番仔伢的敬佩、悲怜之情油然而生。

据说,番仔伢后来又独自到香港给他早年在印尼的老板照料生意。几年后,又辗转赴印尼谋生。此后,再也未曾回乡探亲。

番仔伢留在家乡的妻子,我们都叫她番婶。

印象中的番婶矮小,脸部黝黑,人善、直性子。偶与乡人吵嘴,大家都以为她是“番仔气”而礼让三分,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即使在那“里通外国”的泛滥、扭曲的时代,乡人对她不仅没有另眼相待,反而呵护起来。番婶一家时有番仔伢转道寄钱接济,日子并不难过。但她依然日复一日地跟村民下地干活,挣工分谋生。甚得乡人好评。番婶的侄儿与我同学,因之,我曾到过番婶家,还尝过她亲自腌制的辣椒。那呛人的辣味,我至今念念不忘。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上了大学,少有回家。毕业那年寒假,我回家过年,得知番婶已过世,心里不禁涌起一阵悲伤的涟漪……

转眼已是1996年春天,有一天,我突然收到家乡洪恭伢先生寄来的请柬。才知道当年的番仔伢,如今的恭伯老先生回乡谒祖探亲,宴请族人。据说,恭伯老先生特意交代要把本族后裔考上大学的子孙一一请来聚会。

宴会上,恭伯老先生感慨万千地说:“别后三十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强大了,华侨的地位也高了。感谢家乡亲人的养育之恩……”一席肺腑之言,说得让听者动容,兴奋与激动。

几年后,我回乡参加母校“恭伢教学楼”暨“琛顶祖祠”落成典礼,有缘与恭伯老先生据手言谈。我对恭伯老先生捐资兴学、重建祖祠的善举深表敬意。老先生说:“这是生我养我的故土。自当为家乡父老乡亲尽些绵薄之力”。

生在闽南侨乡,感动于许许多多侨胞为家乡作贡献的事迹,我心潮澎湃。记得恭伯老先生在“琛顶祖祠”落成仪式上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既选择落叶归根,与家乡亲人共享天伦之乐,也鼓励子孙后辈立志于落地生根,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此话道出了无数海外侨胞致力于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事业的共同心声。但愿恭伯老先生心想事成。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