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送王船仪式被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个文化纽带,更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12月22日,“送王船仪式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开幕,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十九大代表郑筱筠研究员在开幕式致辞如是说。
本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次在泉州举行的“送王船仪式与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中国宗教学会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等协办。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泉州师院等高校及泉州、福州、漳州、厦门等地博物馆、研究协会和王爷神宫庙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参加盛会,是我国第四届民间信仰研究的高端论坛。
郑筱筠在致辞中指出:“送王船是闽台地区和东南亚华人社区王爷信仰的核心仪式,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多元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
(郑筱筠致辞)
(陈进国主持会议)
(廖榕光参加会议)
24位专家学者围绕王爷信俗的跨境传播、王爷信俗的功能与特征、王爷信俗的田野研究以及泉州富美宫的王爷信俗传承等,分别在4场专题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分享研究成果。南安市著名民俗专家廖榕光应邀出席本次高端论坛研讨会,并在第三场专题“王爷信俗的田野研究”研讨会上宣读论文《关于闽台“王爷”神来历的调查报告》。他综合几十年来田野调查关于闽台“王爷”神来历的4种类型后指出,萌芽于宋,形成于明,壮大并不断完善于清的王爷神,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民俗神体系,是闽南老百姓数百年造神运动中的丰硕成果,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神。王爷神崇拜之“送王船”和“割香”仪式,都是祈求王爷神捍患御灾保境安民的一种形式表现,是古代劳动人民向大自然表达和谐相处良好愿望的一种“对话”形式,体现了王爷神崇拜的中心主旨: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捍患御灾,保境安民。其在进行神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王爷神的敬畏,实际上是古代劳动人民敬畏大自然和崇尚人间正义的感情流露。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员陈进国主持了此次研讨会的开、闭幕式。★
(廖榕光宣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