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泪目!陪伴30多年后,英都这个菜市场要拆了……

2020-11-04 13:46:59   来源:   

【英都乡讯消息】在南安英都,每天清晨都有一波人流,从四面八方朝同一个方向赶去,那就是英都镇农贸市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具雏形到90年代翻建成为英都最早最大的综合农贸市场,英都农贸市场陪伴多少人走过了30余年的风风雨雨。

作为英都旧片区改造项目,如今,这个在当地颇具盛名的市场就要被拆了!

640.webp.jpg

在最后的日子里,英都农贸市场依旧热闹非凡,买菜的大妈大爷、惦记着古早味小吃的吃货,依旧把窄窄的道路堵得人山人海。新鲜的蔬菜还带着泥土的气息,各式各样的干货别具特色,一声声吆喝,一声声笑语,还有眉头间透露出的忧愁,都沉浸着生活最真实的样子,汇聚成人们之间的温暖记忆。

“挺舍不得的,也不知道还能热闹多久”

近日,记者走进英都镇农贸市场,往常“遮天蔽日”的绿色挡蓬已经被拆除,有些商铺已经搬走,楼上的住宅落了锁,它正慢慢地与这个时代告别。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英都农贸市场位于英都镇政府边上,步行不到几分钟时间。在临近市场的街道上,两侧有着不少摊贩,农产品席地摆放,往来的村民走走停停,这家看一看,那家瞧一瞧,各种吆喝伴着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市场里让我印象深刻的当数卖早餐的摊子了,一碗花生汤搭配一根油条,开启美好的一天。”在农贸市场入口,记者遇到了热情的洪女士,她是土生土长的英都人,对这片市场有着浓厚的记忆。“巷子里边那家早餐店的味道最好,我小时候还经常吵着大人去买。长大后,每逢过年我们一家子也会来吃。”

640.webp (7).jpg

640.webp (8).jpg

英都农贸市场有着“五天一热闹”的说法,据当地人介绍,那是赶集的日子,农历逢四逢九,市场里热闹极了。“你们来得巧,今天正好是赶集日。”洪女士说。

在洪女士的带领下,穿过人来人往的小街巷,一路走到市场最里边,便瞧见那家油条摊子。摊位里摆了几张桌椅,有一家人或是仨俩街坊拼桌而坐,一边用着早餐,一边话家常。外边师傅还在忙碌,只见他两刀一下,刀背一压,油条瞬间成型。炸油条用的还是灶台,古早味十足,边上有数名顾客正在等待新鲜出炉的油条。

“这家油条真不错,逢年过节想吃还得排队。”在等待的间隙,一名顾客笑着告诉记者,转眼间,笑意又淡了下去。“拆迁之后,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吃上?”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炸油条用的是灶台,古早味十足

油条摊子至今已经传了三代人了。李植全是去年卸下担子的,如今油条摊子交给了二儿子,闲时,老夫妻总要来帮上一把。

“挺舍不得的,也不知道还能热闹多久。”看着眼前依旧热闹的街道,李植全有些感慨。早些年前,他们夫妻俩就在这忙前忙后,孩子放假了会过来搭把手,渐渐地,孩子长大了,灶台边上又有了小孙子玩耍的身影……

“我岳父岳母就是做油条的,我妻子十三四岁就跟着学,后来我俩结婚了,我们就将这生意接过来,到现在已经有38年了。”李植全说,最开始时,他们还在古街道摆摊,1986年,镇里才建了这个农贸市场。那时的市场没有现在的商铺,也没有楼上的住宅,仅仅只是铁皮搭建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经营者开始多起来。1991年,农贸市场又重新翻建了,条件也好了起来,人们纷纷把生意摊子往里迁,李植全一家便是1992年入驻的。

640.webp (11).jpg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640.webp (14).jpg

在李植全眼里,市场里什么都有,农产品、小吃、服饰,太丰富了。赶集的时候,山上的人们会下来采购,仑苍和安溪墩坂村的人也会来,到处都是人挤人。每天凌晨5时,市场里就有了人气,很多人会来他这边吃早餐,有时会聊上几句,渐渐地就认识了许多人。早些年这边的小吃摊子就有14家,现在就只有3家了。

对于农贸市场的拆迁,尽管李植全很不舍,但却十分理解。“时过境迁,那时候的市场能够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对于现在而言,市场显得拥挤杂乱,跟不上时代了,改造势在必行。”

属于旧片区改造,11月下旬将正式拆迁

辞别李植全后,记者逛起了市场。市场看起来不大,斑驳墙壁上是岁月掠过的痕迹,老式的建筑与四周现代式的楼房相比,略微有些突兀。市场的一角,是服饰、日杂的天地,琳琅满目的商品于如今而言或许有些落伍,但对老一辈的人而言,这里的商品却足够了。

640.webp (15).jpg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640.webp (18).jpg

在一家鞋摊面前,一名老大爷坐在矮凳上,慢吞吞地拿过老板递过来的皮鞋试了试。老大爷姓洪,家就在不远的地方,在这里买鞋、买衣服已经习惯了。“能穿就行,还便宜。”洪大爷说。

鞋摊的老板在这里摆摊也有十来年了,“刚开始的时候,来的人很多,基本上来一次,想买的都能买到。”他说。

640.webp (19).jpg

▲一名老大爷坐在凳子上,试穿新选购的皮鞋

英都麻糍是家老店了,摊子外拉了横条,上面写着搬迁消息。“还有十几天就要搬走了。”洪女士说,自从市场设了商铺后他们就来这里了,很多顾客都很喜欢他们家的麻糍,这回搬迁,客源会不会流失正让她犯愁。

640.webp (20).jpg

当地特色的英都麻糍

咸水鸭的铺子开了几十年了,店老板洪阿姨就住在楼上。“在这里居住,不仅做生意方便,买东西也很方便。”洪阿姨说,她习惯了这里的热闹,搬走也不知道能不能习惯。

640.webp (21).jpg

香喷喷的咸水鸭

再往里走,是各色的农产品,摊主们热情地吆喝着,要是遇上熟人还会聊上几句。

如今,有些商铺已提前撤离,楼上的住户也已然搬走,门锁紧闭,一个拆字,一张封条,空荡荡的,与市场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陪伴了一代人几十年时光的农贸市场就要与时代挥别了。

640.webp (22).jpg

640.webp (23).jpg

英都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陈移南告诉记者,英都农贸市场拆迁属于旧片区改造,2019年就有改造意向,但受今年疫情影响才拖延了。

“这个市场建得比较早,不但拥挤,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以后将被改造成住宅区,市场也会转化成店面的形式,至于还会不会规划新市场,暂时还无法确定。”陈移南说,目前英都镇农贸市场片区改造项目征迁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被征迁户签约率达80%以上。

“我们有设置临时市场,等建好后,商户可以搬到临时市场,顺利的话,11月下旬就可以正式拆迁了。”陈移南表示。(据海丝商报)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