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首页    |  基地时空    |  家乡视窗    |  文史副刊    |  英都掠影    |  英都乡讯电子版    |  视频    |  榕光文坊
首页 > 家乡视窗 > 正文

【诗文选萃】洪天平:写信岁月

2020-03-23 10:48:18   来源:   

作者:洪天平

那些写信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记忆里的从前,寻常百姓只要家里有人客居在外,哪怕只在县城,距离几十公里,有事也是靠写信联系。因为交通极其不便,乡下到县城,通常仅有一趟客车,一般大家还是会掂量着省钱,亲人间有话要说,还是八分钱的信件最朴实管用。

u=2915954898,1183836907&fm=26&gp=0.jpg

如此一来,信既是工具又是渠道。白纸黑字,是字据的符号,也是情感的传达。“见信如面”“话短情长”,饱含浓浓的纸香墨韵,一股温馨弥漫心头。

距离越远,信越难能可贵。信者,讯也。千里之外,十天半月,心的牵挂,梦里的思念。寄信时,送去一腔嘱托,倾注满腹情思;收信时,来不及用颤抖的手指抚平纸张,只拿鼻子闻闻远方家的味道,还有亲人的气息,任暖意细细流淌。

记得否?信封上的经典印记,“亲启”“内详”,是亲人间传递的爱意和默契。记得否?齿边邮票上的精美图案,是彼此间收藏的最爱。记得否?信里精心夹带的粮票布票和少许钱币,是那个时代最强烈的烙印。

timg (1).jpg

尤其是“内有相片,勿折”,信封上的善意提醒,像是对外人的。其实家人还有恋人,都是满心期待的真正主人。期待的过程是难熬的,有时又是痛苦的,但结局通常是美好的。

闽南话管信叫“批”。一般不紧不慢的家事,哪怕是嫁娶和纳畜这样的大事,都是以“写批”沟通。一来二往,虽要半月或者更长一点,那时也不觉得慢,也许等待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吧。当然,急事就得另外想办法了。那时有“拍电报”且“加急”的,论字收费,很贵,一般用于危急之需,所以普通百姓是不轻易拍电报的。

res_03_04_attpic_brief.jpg

有一款“南洋批”让人记忆犹新。我家没人“过番”只是小时候代邻居写过,那时村里人会犁地的多,识字的少,能写信的更少,小小的我算是现学现用仓促上阵的。往海外写信须用繁体字,信封上还要标注英文,这真有点难为我了。信的内容除了报平安致问候之外,末了总是委婉地向“番客”提点“家有窘境求予帮衬”云云。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就盼着那封“南洋批”了。如今看来,正是这句话,有趣地道尽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历史变迁。

那个年代,信件之事非同儿戏。找人代写须是信任之人,拆人信件视为大逆不道,且有政府和法律管束。从部队来的军人家书,信封上盖有特殊的三角戳印记,更是神圣之物而不可随意扣之弃之。

是啊,人民币八分钱一封的小小信笺,乃人间信物的俗称,它外草里金,蕴涵丰富。当收信的人轻轻拆开它,看到里边信纸的叠法或心形或蝶形,花样繁多,情到意到,未睹文字心已然先醉。送信的,前叫“信使”后唤“邮差”或“邮递员”,被人们视为民间的“绿色使者”,一直从心里喜欢着他们。

写信溯其源,早有飞鸽捎讯、鸿雁传书,更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六尺巷传说”之佳话。

蓦然回首,往事如烟。曾经珍藏下来的些许信笺已日渐泛黄,那是岁月模糊了的影像。如今网络时代,不知何故,总让一些过来人有种得失之间流连回望的感慨。

借用一句古诗,对一叶信笺聊表情怀。诗曰:“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别了,那些写信的日子。(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英都乡讯.jpg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总排行
英都乡讯 版权所有 2001-2008 ICP备案号:闽ICP备14015264号-7
地址: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英亭街 电话:0595-68982635 QQ群:277346823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