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廖榕光:不与凡花争妩媚 暗香默默唤春风
【《东南早报》1月8日专版20版报道,记者:张博、张美娟文\图】民俗源于民间,只有懂得民间,扎根民间的人,才有可能诠释民俗的精髓。南安英都镇廖榕光老先生今年80岁,从小廖到老廖再到廖老,他用踏遍英都田野的足迹,扎根南安家园的精神,诠释了什么叫民俗学者。采访廖老时他一直说,获得这么多的称赞不太好意思,“几十年下来都是这么做下去的,并没有什么”。但社会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文精神的彰显,需要的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持之以恒关注的人文情怀,更需要的是年轻一辈传承学习的榜样。廖老不仅学识渊博,对南安英都充满人文情怀,在他与子女孙辈的相处中,更是把对英都的热爱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如何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东南早报》1月8日专版20版的报道)
八旬老人玩抖音推广民风民俗
走进榕光工作室,入眼的都是报纸。《英都乡讯》《海西水暖报》都由廖榕光创办,其中《英都乡讯》记录英都大小事,可以说是英都地方史志的雏形,也是廖老研究英都民俗的主要阵地。“2000年5月,第一份《英都乡讯》期刊印发,从内容采写、图片拍摄到版面编排等工作都是爷爷一个人完成的。当时,不会编版的他,只能用笔在纸上画出版面样式,标明哪个区域要放哪篇文章,然后央求印刷公司的工作人员帮他打字、排版。等小样出来后,他再作修改、调整。《英都乡讯》推出后,很受欢迎。”廖老的孙子廖烨高这么说。
(廖榕光)
(廖榕光和孙子廖烨高一起工作)
小廖目前负责榕光工作室所有媒体运营,包括“英都乡讯网”“水暖阀门网”和微信公众号“英都乡讯”“天下阀商”等,更是协助爷爷玩起了抖音。“爷爷用闽南语讲述南安地方历史,我负责拍摄,每次几分钟,连续发布一周,浏览量就达38万多。爷爷说,要跟紧时代脚步,用年轻人喜欢的、习惯的新媒体方式普及民俗知识,推广面会更广、更快。从浏览量看,确实达到了目的。”
继被评为2018年泉州市“最美家庭”,廖榕光家庭再被评为2019年福建省“最美家庭”。小廖说,从小爷爷就灌输给他们民俗文化知识,并结合到日常生活中。譬如正月初一,“拜年时,我们家不会教小孩子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而是通过敬茶水的方式给长辈拜年”。这种拜年形式是廖老一直坚持和推崇的,他说现在人们都把给红包作为拜年的一种方式,在他们家,并不想用这种程式化的方式来诠释过年的意义,“我有7个孙子孙女,重孙18个,对于我们家来说,‘开正’是培养尊重长辈良好家风的最好时间,先敬祖先,晚辈们再把敬祖先的茶水敬给长辈,长辈和孩子说说鼓励的话,这才是新的一年真正的意义”。
据廖老介绍,大年初一称为“开正”,传统岁时习俗,亦称开春,北方叫接神。福建、台湾等地最为流行,家家户户会举行祭拜神明和祖先的活动,祈求他们保佑信众和子孙在未来新的一年里能够诸事平安如意。
作为知名民俗专家、南安市“最美文化工作者”,这些年来,廖老参与申报成功多个市级非遗和省级非遗项目。2008年英都拔拔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廖老从头跟到尾一丝不苟。为了写好拔拔灯的申报材料,只身前往南安丰州九日山、漳州龙海的角美镇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寻访史迹,查阅大量文献,最终形成2万字的申报材料。
小廖说和爷爷一起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越来越热爱英都,越来越热爱闽南文化,“以前只是了解个大概,现在应该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这对如何能更好地传播有很大的帮助”。
言传身教的心灵鸡汤
近日,40万字的《田野家园》出版了,这是廖老20多年对闽南文化研究的总结。“民俗学讲求的是考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我这本书可以说都是干货。”民间是一门大学问,一个人只有像成熟的麦穗永远头扎向大地,才有可能嗅到大地泥土的芬芳。廖榕光老先生这些年来,行走在田间地头,往来于故土风物,用自己赤子般的情怀和农民兄弟交朋友,听他们讲故事拉家常,用自己询证溯源的精神,告诉你什么叫正确的民俗。
譬如在关于南安名人洪承畴是否有诗作的研究上,廖老讲述了他的经历:几位朋友告诉他在网上搜索到有文章提到洪承畴的诗。诗名为《督师》,收录在一本名叫《皇清诗选》的诗集里。“有洪承畴诗固然是好事,但必须有文献为证,方才可靠。我就一直寻访《皇清诗选》这本诗集,但找了好几家图书馆,均未见有收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朋友的帮助下,经辗转查找,在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查到有此书,该诗选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称为‘(皇家)内府藏本’。”廖老说,查找的经历不可谓周折,讲述这段经历的原因也并非要自夸或者被人夸,研究民俗就是一件需要老实去考证的事情,“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我们都是平凡人,能做的就是通过我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到家人,教育到孩子”。
“爷爷是我们家的榜样,在我们家族微信群里就有一张他深夜伏案工作的背影照流传,是家人拍摄发在群里,还配了一句话:80岁了还在工作,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了。”谈到小廖提到的这张照片,廖老笑着说,他已经习惯了,通常人们理解的“老了要享福,我觉得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就是享受,就是享福”。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廖老说,这是他的座右铭、“心灵鸡汤”,一步一脚印,踏实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为了得到荣誉,而是丰盈自己的内心。因为喜欢民俗民风,他默默坚持了二十几年,“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工作,总会被发现的”。
对于家里晚辈,他也有很多心灵鸡汤:不要去评价别人有没有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成绩超越他;吃点亏不算什么,自己身上长肉最重要;有本领,踏踏实实工作是不会吃亏的等,“虽说是鸡汤,但干干巴巴地说教是没用的,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
谈到对晚辈有什么想说的话,廖老说,没什么大道理,就希望他们好好工作,勤勤恳恳走好每一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如廖老工作室墙上裱的那首他写的七绝诗:铮铮铁骨对寒冬,斗雪傲霜一树红。不与凡花争妩媚,暗香默默唤春风。
【读书还是要以读纸质书本为主】
在电子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新媒体迭出不穷,我们可以借助电脑、手机阅读到各种体裁的文章,纸质书本渐渐被冷落了。我则始终认为,现代通讯技术固然为我们阅读各种资料提供方便,但若从积累知识的角度来说,还是要读书,读传统意义的纸质的书!阅读中,你可以在重点章句划红线,做标记,这样可以加深印象,这种感觉是阅读电子文件所不能感受到的。(廖榕光写给在德化县司法局工作的孙女毅堃的信)
【孩子的孝心应从幼年开始培养】
昨天,家瑶送给我一张她创作的彩色蜡笔画,画中,她拿着一颗苹果,送给坐在交椅上的我,祝太公平安。她的身后,弟弟屁蛋紧跟着从门外跑进来。她说,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大家要创作一张表达孝敬家里长辈的画,她就想,应该向太公表示孝心。
孩子的孝心,是从幼小的心灵开始培育的。应该谢谢这位幼儿园老师。我们当家长的,是不是更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呢?(廖榕光给孙子烨高的信,家瑶是烨高的女儿。此信用微信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