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消息】家访无数次,不让辖区内任何一个孩子失学;四处“化缘”,只为让农村孩子在新教室里安心读书…“我的坐标在农村,我不能离开山里的孩子。”近日,扎根山区教育20多年的英都镇坂头小学校长丁金章和记者聊起自己的教育观时,语言质朴却发自肺腑。
(丁金章)
1996年师范毕业后,丁金章工作的第一站是英都镇最边远的村小—仕林小学。“教育能让山里的孩子改变命运。”秉持着这个教育观念,丁金章默默扎根山区,克服困难,工作兢兢业业。
仕林小学离镇区20公里,但是丁金章每周都坚持到中心小学参加学习与研讨,风雨无阻,从未缺席迟到。
上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落后,时常有学生辍学,家访对丁金章来说成了家常便饭。他经常放学后带着手电筒,步行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并校前,最远的自然村离原仕林小学有5公里,2006年并校后,新山、新田两个自然村离坂头小学有8公里远,但是丁金章的家访从未间断过。
对丁金章来说,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主动帮扶资助困难家庭,为罹患重病的学生募集善款,为困境中的家庭重燃希望之火。从教20多年,丁金章家访无数次,所在辖区内没有一个孩子失学或辍学。
2004年秋季,由于工作需要,丁金章到坂头小学任校长。坂头小学的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是旧瓦房,属于危房。山区教师紧缺,丁金章一方面要帮助支教老师克服困难,抓好学校日常管理,一方面要抓危房改造。
困难重重之下,丁金章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危房改造时,学校没有启动资金,他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5万元,作为学校基建的启动资金,并带领老师奔走于乡贤之间,暑假、寒假里走南闯北,四处“化缘”,几年来,学校共筹集了20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坂头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丁金章十分重视对寄宿学生的管理。在学校,他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还是宿管员,经常对生管老师、炊事员进行培训,安排一些适合学生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像在家一样的温馨。
作为山区校,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经商。为了让这些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丁金章就带领老师推行“电子家访”制度。
(丁金章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
20多年来,丁金章长期以校为家,与学生同吃住,任劳任怨,有时难免顾不上小家,导致家人常有所埋怨。但丁金章总是微笑着安慰,他常说:“我的坐标在农村,我不能离开这些山里的孩子。”(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