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乡讯原创,榕光工作室整理】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的坂埔古大厝,被国务院宣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后,慕名前来参观的各地人士络绎不绝。有人提问,这种闽南古厝泉州地区很多,为什么坂埔古大厝能登上“国保”至尊?对此,南安市著名民俗专家廖榕光在介绍文物时作如是解答:
闽南民居建筑,尤以泉州派为典型。泉州派的古民居建筑始于隋唐五代,发展于宋元,至清代,建筑技艺和建筑格局形成体系,形成了白墙裙、红砖墙、厝顶有燕尾脊的面阔五间二进的“十间张”“皇宫起”格局,规模较大者还有护厝,或三进。这种“十间张”的“皇宫起”大厝最明显的特点是“光厅暗房”,顶、下厅为起居活动、祭祀、会客之所,光敞明亮。居室则隐蔽,是居室主人的隐私。这种格局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在建筑材料上特色表现在石墙裙,以利于房屋牢固,红砖墙是砖包土坯墙,既好看又实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工艺不断创新,至清朝的康乾盛世已臻成熟,泥灰雕、石雕、木雕、砖雕、剪瓷雕争奇斗艳,至晚清达到高峰。
英都作为泉州西部山区农村,古代交通不便,物流代价高昂,而坂埔古大厝一下子相继建起13幢,成本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既保留传统建筑特色又省钱,考验了工匠的智慧。我们看到,在13幢古厝中,石料大部分是就地取材,采用的是“本山石”,即所谓“油麻青”的花岗岩,粗雕成圆形、菱形、方形砌块,垒成墙裙,古朴大方。屋瓦也是采用英都地产“黑瓦”,没有采购晋江红瓦。可以说,除了红砖以外,其余建材大部份取自本地。13幢大厝外观整齐划一,成为泉州古建筑中朴素的一派。尤是利用施工中产生的红砖边角材料间以石块组成的墙体,形成了“出砖入石”的特色墙体,既降低成本,又就地处理了“建筑垃圾”,省钱又好看。
坂埔古大厝比南安市官桥镇的蔡氏古民居早了一百多年,但其中的木雕、砖雕、石雕都达到当时最高的水平,大门的垂花木雕(俗称“吊筒”)、大厅两厢的木格屏风、厅顶的“鲤鱼化龙”等木雕,都体现当时的精湛工艺。连抱柱上挂的“联板”都中规中矩,做得很精细。各种柱础,无论是辉绿岩还是花岗岩,无论是圆形、鼓型、六角形、八角形、四方形,雕刻的吉祥物都非常精细,栩栩如生。砖雕的图案线条流畅,寓意深刻。每一件都是宝贝。
坂埔古大厝呈L型排列,形成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群,历经230年风雨,一代代人接力传承保护,基本上保留了完整的格局,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保住了这一闽南山区民居建筑的“大观园”,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功德,对子孙后代的好处将历久弥彰。